ESG在过去的一年反复被提及,热度较之以往得到明显的提升。
所谓ESG,根据商道纵横对其的定义,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这是投资者在投资时用于衡量企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社会影响所关注的三个核心因素,这种策略也被称为责任投资。而企业通过定期发布ESG报告可以加强风险管理、改善集资能力、满足供应链需求、提升声誉、缩减成本及提供利润率、鼓励创新、保留人才和获得社会认可。
“社会责任和ESG原来是包容的关系,社会责任比ESG大,过往大家都认同ESG是面对投资人的,但今年突然被重视,原因可能出在公司治理上。”12月19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企业公民论坛上,商道纵横合伙人、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涛在谈及如何做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话题时表示,整个社会责任和ESG正在分化,社会责任开始变成社会影响与贡献报告,而ESG变成公司治理和环境与社会的行动绩效。
核心是落到实处
ESG作为披露的指标一度成为行业和企业间的一项重要排名,但与此同时,如何真正让承诺落到实处,依然是当下的核心议题。
在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博导,阿拉善SEE基金会理事、秘书长张立看来,一定要把所谓的排名或者评级做到实处,利用商业手段来推动企业真正实现环境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的提升,这是当下要做的很实在的工作。
以SEE发起的“房地产绿色供应链项目”为例,目前阿拉善SEE中有100位房地产企业家,所涉及占中国房地产业规模的约20%份额。“房地产绿色供应链行动”在2016年启动,到去年有3800家白名单企业。所谓白名单,即达到了房地产绿色供应链行动委员会制定的环境合规要求,产品可以被100家房产企业采购。
“我们提出‘房地产绿色供应链项目’,实际上就希望能够让上游的供应商实现污染物减排、碳减排,通过采购的形式实现碳减排目标,这是一个商业模式,不绿色、不采购。”张立指出。
达能大中华区副总裁兼总秘书长吴俊财也表示认同:“因为执行低碳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一家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定要把员工、供应商、经销商、行业协会一起拉进来去推动,共同的环节一起做低碳行动,然后量化、内部审计、请外部权威机构评估。”
“未来应该把ESG有关指标写到企业绩效里。国家对于二氧化碳减排大的政策和方向定好了以后,需要进一步强制性地加大减排力度和减排具体指标。”张立分析道,目前行业还停留在企业自主减排层面上,比如房地产绿色供应链提出的绿名单,把减排指标直接写进采购要求里,进行优先采购。
因此,企业在ESG一端的考量眼光要放得更长远。“我们考虑长期的商业目标跟ESG是一致的。90后再过十年40岁,00后30岁,10后20岁,2030年他们是主流的消费者、是投资人、是员工,他们对环境的意识完全不同。我们要满足的不只是现在的消费者,更是未来的消费者。”吴俊财表示,达能集团也经历了15-30年,去年达到了碳排放峰值,希望在2050年全球也实现零排放,中国的首家工厂提前在2022年就达到零排放。
考察标准之辩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院长王晓光表示,ESG现在比较热,是因为金融开放,国际评级机构将国内最好的上市公司入选了其评价指数,对这些公司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对投资者的判断都有影响。
但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由于ESG理念来源于西方,投资标准和中国国情存在较大差异,如对相关项目的标准界定和指标权重存在不同。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评级机构根据中国国情对行业准则、信息披露、监管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做出指标调整,以达到通过评级结果真实反映企业ESG风险、绩效表现、对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目的。
“随着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评级机构将更多参与到标准制定、信息交流过程中,探索符合中国社会责任价值的ESG发展之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ESG评级标准将更多体现中国特色。”王晓光表示。
事实上,ESG自身存在的三个维度: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决定了其关注的主要对象。对环境影响大的传统行业,比如重化工业、能源、 矿业行业在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经济转型方面由于受到外部的压力,对于ESG环境工作具有更强的动力。
而金融业,则在金融稳定性、社会参与、公司治理等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但在环境方面披露的措施较少。像一些非传统领域,对于环境影响较小,没有足够的外部压力,因此对于ESG的投入相对较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ESG评价结果。
对于企业未来如何做好ESG,刘涛的建议是,要敢于承诺。“企业可以更大胆一点,更自信一些,外界会为了你的愿景、为了你想成为更好的企业买单的,资本市场和消费者也都会帮助你做这个事情。国家都已经作出承诺,企业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承诺,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