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检查开启不到1个月,就有过半企业在上市路上打起了“退堂鼓”。
1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最新一期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签情况,共有20家企业“中签”,由证监会对其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
而截至2月23日,上述检查工作开展不到一个月后,就已有11家被检查公司宣布主动撤回上市申报材料终止IPO审查,终止比例高达55%。这与监管层对企业现场穿透式重点检查不无关系。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企业遭到现场检查或督导,往往是在审核中被监管发现了疑点,或是自身上市申报材料质量不佳,经不起现场检查,选择主动撤回申报材料终止审核。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底稿工作不到位,中介机构选择撤回申请补充资料情况。
“主要原因是去年中期后IPO申报公司很多,合格的先上会通过,质地较差的就剩下来,审到一定阶段,就知难而退了。注册制下,审核和发行节奏都快,有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公司很正常的,监管发现劝退或逼退,是对市场负责。”王骥跃称。
现场检查抽中企业纷纷撤离
1月29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从内容来看,新规明确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标准、流程以及后续处理工作,也让以往被归为窗口指导的现场检查工作有规可依。
而前述提及的20家拟上市公司,正是《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发布后,首批被监管层抽中进行现场检查的样本。
“IPO现场检查一般都会检查出一些问题,但像最近这样企业大面积撤回材料还是比较少见的。”有国内中小券商投行相关负责人称。
对比2019年第一批现场检查,当期共有9家企业申请撤回申报材料,占比20.4%。而此次抽中的20家公司中则有超过半数撤回材料终止审查。
“按照现场检查的新规,监管层会采用随机抽查和问题导向的方式去确认检查对象,我理解此次公布的名单不是完全的抽查,部分存在争议的企业也被包含在内了。”有北京地区中型券商投行人员称。
如引发市场关注的明星企业云知声,在提交IPO申请仅3个半月便撤回申请材料。
2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多次致电该公司对外电话询问终止IPO原因,但均无人接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发现,今年以来撤回IPO申请的上市公司,多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财务数据真实性存疑、单一客户依赖、持续经营能力欠缺等问题,甚至部分企业更是被指“带病申报”。
较为典型的如5年更换4次上市路径的木瓜移动。早前,木瓜移动还曾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招股书,但在2019年7月4日,木瓜移动及保荐人提交了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彼时上交所就曾重点关注了木瓜移动的核心技术先进性、能否有效转化为经营成果;行业定位及归类的准确性;持续经营能力以及信息披露等问题。
2020年,木瓜移动转而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上市申请。但亦遭到深交所对公司供应商依赖、业务模式、业务描述、业务流程、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客户粘性等问题的问询。最终历经深交所两轮问询后,2020年2月,木瓜移动选择了撤回IPO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规定,被通知现场检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申请的企业不实施现场检查。
这也导致此次现场检查中,不少企业直接被相关检查通知“吓退”。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合计六家企业选择在被通知现场检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上市申请,从而免于被实施现场检查。其中一家意图在科创板上市外,其余五家公司均归属于创业板市场。
年内45家拟上市公司主动叫停
此次现场检查,引发牛年A股IPO终止审核潮爆发。
据Wind统计,包括上述因此次现场检查而止步的拟上市公司在内,年初至今不到2个月,IPO终止审核家数达到了45家,其中创业板27家、科创板14家、主板及中小板4家,而注册制下拟上市企业均选择了主动撤回申报材料。与之相对,同期A股市场成功发行的企业家数也仅有38家。
不过也有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一众企业撤回上市申报材料终止审核,并非源自监管层收紧了审核标准,而是企业自身质地存在问题。
“一年250个交易日,一共能实现五六百家公司上市就已经不少了。优质的未上市公司是有限的,排队的近千家公司里,一定有不合格的,有被否的有主动撤的,这很正常。排队的多了,意味着滥竽充数的多了,现场检查的力度就要加大了。”有华东地区资深投行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虽然监管层已形成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但对于券商等中介机构勤勉尽责的认定仍不十分明确,这也加剧了拟上市企业频繁撤回申请。
“其实现场检查想查出问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券商。尽职调查的‘尽’,其实是无穷无尽,你没法证明全做到位了。而券商自然不想接受处罚,选择撤回申报材料更为明智,反正就是一单生意,未来还能继续做。”上述资深投行人士表示。
该投行人士表示,相对而言,质地较好的拟上市公司,监管尺度也会有所放松。而质地普通乃至较差的公司,自然不能随意放行,“多问几句就会被问出问题,甚至不敢面对现场检查,撤材料终止审核了,券商投行还是要去挑选好公司。”
现场检查收紧弦外之音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也多将现场检查视作监管清理堰塞湖的重要工具。
此前就有接近监管层的投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现场检查的方式,往往被认为是为了缓解排队企业过于集中或过多的问题。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23日,已通过发审委或交易所上市委审核,但仍未获证监会核准及注册的企业就多达267家,其中210家属于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及创业板市场。另外,全市场还有2230家企业处于辅导备案登记环节,充当IPO“后备军”。
“辅导验收可以收紧一些,不过2000多家辅导企业也不会带来太大影响,每年申报IPO材料的数量还是有限的,券商并不会什么样的公司都向上申报,针对质地太差的公司会找理由拖延。”王骥跃表示。
而对于已申报IPO的企业,上述资深投行人士则指出,证监会今年提出“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未来谋求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其科创属性认定或将会收紧,“最少面对这么多排队企业标准不会放松。”
“相比之下创业板的压力更大,排队家数也很多,企业的科创能力及质地也相对欠缺。因此未来创业板待审企业中受现场检查影响,最终遭终止审核的案例或许会继续增加。”该投行人士表示。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