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10日,深圳市华富路海外装饰大厦,时任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理事长的沃廷枢宣布,新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成立,后辗转成为今天的中信期货。
时光匆匆,转眼三十年,广东再设期货交易所。
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广期所”)正式揭牌。近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也指出,“将探索研究碳期货的市场建设,指导广州期货交易所积极稳妥推进碳期货的研究开发工作。”
由于定位为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广期所的未来可能会走出一条与现有期货交易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内期货交易所主要分为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两大类,广期所的落地则为第三大类期交所提供了想象空间,并有望成为集碳排放权、指数类期货,乃至天气期货等创新型产品的试验田。
关键词:大湾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是经历过阵痛的。从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开始,到1993年底国内曾经出现50多家期货交易所。
野蛮生长过后,国家先后于1993年、1998年进行了两次清理整顿,最终保留下了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品种相应大幅减少。
此后,随着《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政策指引的发布,国内期货市场2000年以后才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至2010年左右,国内也已形成了上述三家商品期货交易,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格局,被寄予厚望的股指期货也于同年4月16日正式上市。
细究之下,现有的各家期货交易所侧重点又不相同。
三家商品交易所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主要涉及农产品、化工和黑色系原材料,上海期货交易所产品布局以有色金属和钢材为主,并下设承担国际化任务的上期能源交易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与大连商品交易所类似,上市品种涉及农产品种类较多。
相比之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时间最晚,上市品种以金融期货为主,并基本完成了主要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产品布局,目前仅差利率期货的“拼图”尚未补全。
此次落地的广期所,定位完全不同。
按照证监会4月19日的表述,“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广州期货交易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绿色发展,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以产品、制度、技术创新为引领,积极稳妥推进期货市场建设,更好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此一位接近期货交易所的人士分析指出,“实际上,其他几家交易所也兼具了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功能。相比之下,广期所所独有的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她指出,比如生态文明建设,金融市场与这方面挂钩不多,未来随着广期所相关品种的上市,则多出了一个有力的抓手。
另据报道,广期所产品和财务组牵头人许竞近期参加活动时也表示,“十四五”期间,广期所将着重在服务绿色发展方向进行布局,研究碳排放权、电力、绿色发展相关商品等期货品种和相关服务,以市场化的机制促进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建设。
此外,还在开展大宗商品和商品指数类品种的研究,力争尽快上市首个品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前预期上市的新品种与已有的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存在显著差别,加上广期所定位于创新型期货交易所,承担着产品创新的任务,未来该所交易、风控和交割制度上相应也会出现一些明显变化。
仅以交割模式为例,商品期货采用实物交割,金融期货则以现金交割为主,碳排放期货由于交易标的可能是碳排放的指标,交割品本身是一种权利,这是否也需要广期所在交割制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也正是基于这一可能,作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筹建时的第一批管理层,2017年升任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董事长的胡政,出任广期所筹备组组长。
在积累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筹建及首个股指期货产品推出的经验后,胡政显然成为了广期所现阶段最合适的领导人选。
创新型期货品种试验田
从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再到相对“另类”的碳排放期货、天气期货、航运指数期货,几乎每过数十年,全球期货市场就会有全新的产品问世。
广期所,未来有望成为上述创新型期货产品的国内载体。
景川,期货行业专家,1993年开始进入期货市场,几乎见证和经历了国内期货市场的全部历史。
在他看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碳排放权期货会成为广期所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同时也不排除中长期天气期货等类似衍生品落户广期所的可能。
比如,海外市场便通过天气期货与各类农产品期货形成匹配关系,航运指数期货又与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原材料关联密切。
“广期所,一方面承担了产品创新的任务,另一方面就国内期货市场而言,可能会起到一个拾遗补缺的作用。”景川说。
而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4月19日报道,广期所筹备组目前重点研究的上市品种包括商品指数期货、碳排放权期货等。
从品种前景上看,如推出商品指数期货,将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当前国内商品指数类产品相对匮乏,就行业内部来看,常用的指数主要为CRB指数和文华商品指数,前者由美国商品调查局建立,后者则是由国内期货行情供应商文华财经出品。
截至目前,国内市场尚缺乏一个由官方发布,反映整体大宗商品市场景气度的权威指数产品。
相较之下,碳排放权期货的关注度和市场呼声更高。
证监会近期也指出,全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探索研究碳期货市场建设,未来将指导广州期货交易所积极稳妥推进碳期货研发工作。
实际上,碳排放权期货并非一个全新的产品,海外市场已经先行推出。
2005年4月,欧盟碳市场就推出与碳排放配额挂钩的碳期货产品;2008年8月,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下属的气候期货交易所也已开始了碳期货交易。目前,全球多个交易所上市了相关产品。
这类产品的推出,本质上也是通过经济的手段来刺激企业减排。在将碳排放权“物化”后,在交易市场上竞价转让,如减排较好的企业便可以将富裕的排放指标进行转让,减排不好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公开竞价购买这部分排放指标。
若向企业发放的排放指标总量下降,便可以达到整体减排的效果。
“中国不只是几千家企业需要减碳、需要落实碳中和目标,所有企业在未来30多年内都需要实现碳中和。它们未来五年、十年的投资决策靠什么引领?其中一项就是碳价格,最好是有五年到十年的一个曲线,这就需要一些衍生的工具,包括碳期货这样的工具来提供这样的价格。”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4月20日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提问时指出。
推出碳相关期货产品,显然已是势在必行。
只是,从历史经验上看,一个新品种的推出,一般需要较为成熟的现货市场作为基础,而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则预计将在今年6月底前启动运营。
此外,新品种的研发、上市过程也非一蹴而就,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9月揭牌,直至2010年4月方才有产品正式上市,历时近4年时间。
有利的方面是,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等目标的推动下,可能会加速中国版碳期货的上市步伐。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