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地方热点 > 地方产业:京津冀协同路径与共促内循环发展的思考

地方产业:京津冀协同路径与共促内循环发展的思考

编者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纺织行业依然处于深度调整转

  编者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纺织行业依然处于深度调整转型阶段,要立足我国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十四五”为新起点,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 
  内循环正在成为经济热词。时代大潮,汹涌澎湃,“经济内循环”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重要战略选择。告别粗放式发展的单一外向型经济,扎实练好内功,也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智者不惑,勇者无惧。《纺织服装周刊》特推出“纺织内循环进行时“系列报道专栏,深入纺织服装产业链,分析“内循环”中的机遇与挑战,提炼行业发展新动向。
  系列报道将邀请产业链中的纤维、面料、服装、家纺等上下游企业及行业专家、领导、经销商、设计师等展开探讨,推动纺织服装业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之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京津冀三地服装产业又该如何协同,如何以内循环为抓手,优势共享,共谋发展?

 

 

  01
  京津冀协同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02
  大趋势下产业的响应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给三地服装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大环境。自2014年9月起,三地行业协会开始行动,包括举办各类论坛、大赛、产学研结合等活动,大家都在力求探寻或尝试一体化的方式及方向;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许多服装生产企业陆续开始迁出,津、冀地区尤其后者是最大承接者。 
  不过,河北虽承接了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却没有带来人才的大量输入。三地产业间的互动,仍需要更具实质性的协同工作机制或措施落地。

 

  03
  三地优势和现状
  北京  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储备,集聚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国内外知名时尚、艺术类高等院校及纺织科研院所,每年培养大量时尚产业所需的设计师、高级技师等专业人才,拥有一批国际水准的设计师队伍。 
  北京有最成熟的消费群体,2019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43038.29元/人,较2018年增长了3195.6元/人,增速为8.02%;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46358.17元/人,较2018年增长了3432.52元/人,增速为8%;居民衣着支出为2229.53元/人,同比增长2.48%。 
  北京拥有全国最大体量和最优质的商业资源,包括坪效世界排名第二的SKP、单店业绩超过120亿的国贸商城,有全国著名的侨福芳草地、大悦城,也有时尚潮地三里屯太古里,这些商区早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服装品牌拓展的必争之地。 

 

  天津   作为老的纺织工业基地,天津有很强的产业基础,服装与纺织密切相关,也造就出了诸如“大维”、“应大”、“米盖尔”等一些知名品牌,现有服装企业500余家。但天津并不是一个服装产业的先锋城市,相对于其他产业带的迅速发展,面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竞争,天津服装承受了巨大的产业压力。规模小、基础薄、发展慢的产业基因,使得天津服装品牌始终没有得到更快的发展。
  河北   羊绒在国际上被称为“软黄金”、“纤维之王”和“钻石纤维”,河北清河县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绒集散地。多年来,清河县采取多种措施,力促羊绒产业不断晋级上档,使清河羊绒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国内消费者认知度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被誉为“中国纺织名城”、“世界羊绒之都”。但其羊绒服装在产品设计及工艺上仍需提升,同时仍缺少知名品牌出现。 
  河北辛集皮革业历史悠久,始于明、盛于清,素有“辛集皮毛名天下”之美称。改革开放以来,辛集皮革业得到迅猛发展,构筑了以辛集国际皮革城、制革制衣工业区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制革、制衣和皮具的生产基地,被命名为“中国皮革皮衣之都”、“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然而,由于企业缺乏设计人才,辛集皮革服装的整体时尚度、品牌化程度也落后于沿海地区。 
  河北不乏像“衡水工业新区服装产业园”、“廊坊永清国际服装城”、“沧州东塑明珠服饰文化产业创意园”等有一定影响力的服装产业园区,但行业普遍面临着设计人才缺乏,产品同质化严重;虽有近千余个注册服装商标,却极少有国内著名品牌;虽有大量的销售渠道,但以低端批发市场为主。制约河北服装产业进步的羁绊并没有消除,“小而散,大而不精”一直是产业的痛点,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考验,特别是在网络化数字时代,企业亟需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需要重新定位。

 

  河北服装产业有强大的产能,但需要品牌助力;河北服装产业蕴藏着强大的动能,但需要观念、机制、人才的输入和迭代。
  04
  新背景下三地协同的路径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需要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7年来,三地的产业疏解转移和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疏解非首都功能,既是减轻北京的‘大城市病’,让首都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也让疏解出去的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发展升级。”然而,由于京津冀各自区位定义不同,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三地服装产业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已7年后,在如何协同、如何一体化问题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等,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5G技术的快速应用,在加速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同时,也在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传统企业人才窘境明显,正在加大企业间差距,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服装产业协同发展,“联通、协同”已经势在必行。 
  1、建立跨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京津冀真正的协同,首先需要打破地域界限、体制束缚,抛弃固有的偏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从三地产业整体发展的急需出发,从服务及满足大循环内需出发,充分发挥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开展专项规划对接,加强重大空间布局问题的协商沟通。充分利用区域内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思考未来,京津冀产业的一体化才可能推进。 
  2、成立“京津冀服装协同发展办公室”。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是扎
实推进各项协同工作的前提,是具体项目落地实施的关键,是实事求是制定京津冀服装产业长远协同规划的先决条件。 
  3、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发挥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低碳化、可持续、网络化的产业生态链。 
  4、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设计创新、精工智造、渠道共享的协同发展与布局。促进京津冀产业功能合理分工,优化产业规模结构,着力培育有完整供应链的智造基地。强化京与津冀服务功能合作对接,共同构筑面向国内及国际的开放平台。
  5、组建由行业协会发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著名商业企业、互联网运营商、资本运营商、媒体参与的“京津冀时尚产业联盟”,可以多角度、多维度促进三地优势互补、相融相通,加快河北服装企业品牌的打造与发展,以高效产能、优质产品满足内需;服务于内循环的发展。
  6、京津冀要在全国率先制定“京津冀服装产业电子商务行为规范”,这是打造公平、良性市场环境,规范企业间竞争行为,营造“干净可持续”的网络生态的基础,是数字技术真正服务品牌发展的保障。 
  7、建立“京津冀服装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可以普及知识产权教育,优化市场环境,保护商标权、设计师权益及企业创新动力,营造良好的品牌成长与发展环境,助力内循环可持续发展。
  05
  京津冀协同的愿景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产业链以及资源互动、有机连接而形成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京津冀规划赋予的区域使命。 
  充分发挥三地产业各自优势,达到“术业专攻,优势互补“之目的。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谋求“协同创新,共同繁荣”之理想。
  充分发挥综合资源优势,实现推动企业“品牌引领,转型升级”之目标。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产业智造步伐。
  (作者简介:白玉生,资深服装人,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服装产业专家)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