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经济周期中保持高度灵敏性的淡马锡,在过去一财年中,投资额、脱售额纷纷创下历史新高。7月13日,淡马锡披露了最新财报数据。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为3810亿新元,比上一财年增加了750亿新元。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 24.53%,1974年成立至今的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为14%。
同时,淡马锡这一财年的投资额为490亿新元,脱售额为390亿新元,均创历史新高。“我们敢于在下行周期中加大投资,过去一年是我们最大的投资年。”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吴亦兵说。
对这家来自新加坡的国际投资公司来说,中国市场地位举足轻重。财报显示,按标的资产所在地计算,淡马锡在中国和新加坡的投资组合占比分别为27%和24%。中国在去年首次成为淡马锡持仓占比最高的国家后,今年仍是淡马锡持仓占比排名第一的国家。
“去年,中国疫情一直都控制得很好,我们持续看好中国的经济,重仓中国的策略是没有任何的变化。同时,从全球市场而言,我们也在增加对欧洲和美国的投资,从而追求投资组合的整体平衡,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吴亦兵说。
淡马锡入华已有17个年头,它的投资组合也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而不断变化。从2000年初时投资中国的银行业、房地产行业,到2010年代投资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新趋势,再到后来投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淡马锡的投资囊括了工商银行、阿里巴巴、滴滴出行、商汤科技等一众明星公司。
如今,这份长长的被投名单中,又多了元气森林等新消费头部企业。“一大批中国本土品牌正在崛起,我们对这件事感到非常激动。”吴亦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消费群体需求、供应链、渠道等各方面的变革共同造就的。这些新消费企业未来有可能成为行业的冠军、中国冠军,甚至是世界冠军。
但在新消费品牌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同样伴随高营销投入带来的质疑,淡马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它在重仓中国的过程中,还看到哪些新机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淡马锡又坚守怎样的价值判断标准?近日,吴亦兵和淡马锡中国区执行总经理刘晖接受了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
看好四大结构性趋势 消费领域是今年发力重点
《21世纪》:淡马锡看好的结构性趋势主要有哪些,其中蕴含哪些投资机会?今年以来,淡马锡近期新增了对元气森林这样新消费企业的投资,又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吴亦兵:我们在中国和全球的投资主要围绕四大结构性趋势,即数字化进程、可持续的生活、未来新消费和更长的寿命。数字化进程和可持续的生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未来新消费和更长的寿命这两大趋势则反映了消费模式的结构性转变,以及人们与社会不断变化的生命周期相关需求。
消费确实是今年我们发力的重点,从需求方角度来说,新兴的95后、Z世代正在崛起,他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因为他们是数字原住民,再加上整体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带来了消费升级的土壤。同时,年轻消费群体不像以往那样对国产品牌缺乏信任,他们心中迈过这道坎,愿意为高质量的中国品牌买单。
从供给方角度来说,像元气森林这样的新兴品牌,一出生就是数字化的企业。它们通过数字化对客户产生深刻理解,再给供应链赋能,可以生产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且,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些都造就了新消费品牌的爆发。
所以我们认为,一大批中国新消费品牌的崛起不是偶然现象,我们对这件事感到非常激动。这些新消费企业未来有可能成为行业的冠军、中国冠军,甚至是世界冠军。
《21世纪》:本土新消费品牌的崛起确实让人欣喜,但与此同时,这些品牌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的高营销投入也常常被人们所诟病,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吴亦兵:在新媒体渠道平台上的投入,对于新品牌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在打造新品牌时,最大的问题是冷启动。新品牌不可能像成熟品牌那样在传统媒体渠道上打广告,这样成本太高。抖音、小红书提供了非常好的精准投放的渠道,让新品牌能够精准触达细分人群。
数字化营销给了好产品跑出来的机会,而且给了好产品区别于坏产品跑出来的机会。对投资机构来说,也可以通过对脱敏后数据的分析,了解品牌复购的来源,是推送复购、社交媒体信息复购还是自发复购等。如果一家品牌需要长期不断营销推广而没有形成自发复购,一定得不到资本的长期青睐。
《21世纪》:在金融行业,淡马锡今年在全球新投资了英国财富管理平台 FNZ、辅助全球数字支付和卡片发行的新加坡初创企业 Nium。那么你们如何看待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机会?
吴亦兵:淡马锡是金融行业和科技行业的大规模投资者,我们对于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金融的实质就是对风险的管理,本身就是强监管的行业。所以,淡马锡在投资金融企业时会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只投资持牌的金融机构,所以我们没有投资过P2P公司。
同时,科技能够提升金融的效率,这是长期的主旋律,也是我们投资的主题。比如以前很多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现在因为大数据技术让风险定价变得更准确,中小企业可以更便捷地拿到贷款,这带动了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所以,我们还是继续看好金融科技赛道。
企业应配合监管政策加强公司治理
《21世纪》:今年以来,一些教育行业公司、互联网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凸显,国内也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强监管。淡马锡作为大型国际投资公司,如何看待当前的监管政策,对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有怎样的研判?
吴亦兵:对于淡马锡而言,我们的投资行为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我们多年重仓中国,也理解监管政策的用意。今年7月份,各部门的监管政策集中出台,其中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必然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重心已经从短期的增长刺激,转向了长期风险控制。
对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实体监管部门来说,监管政策的制定是在为长远更稳定的发展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付出一些短期代价。我们跟监管有比较充分的沟通,也能看到每个企业具体的基本面,对于事实的理解要深刻一些,所以投资行为并没有受到影响。
但是对全球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用负面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这造成了在7月第一个星期时,对中概股的恐慌性抛售。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从2月份的高点到现在,中概股已经跌去了34%,比2018年33%的跌幅还要大。相较之下,同期美国的科技股涨幅14%,这在资本市场来说是很大的变化。因为相当于同样的公司,估值相差了50%。对政府来说,与资本市场更多的沟通可以让市场更加清晰地了解政策制定的初衷和长远目标。
《21世纪》:具体来说,如何看待政府对于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政策。淡马锡也投资了猿辅导,目前公司的发展是否受到影响?
刘晖:在教育培训行业,无论是打击过度营销、虚假宣传,还是要求持证上岗、控制预收款,这些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对行业进行规范,我们也在要求、敦促被投企业尽量配合监管。
同时,科技赋能教育的趋势并没有变化。比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让四线、五线城市甚至农村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一线城市的优质师资。再比如说AI自适应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1世纪》:淡马锡投资了蚂蚁金服,对它下一步的发展有怎样的预期?
吴亦兵:希望公司持续把科技能力在监管的范围中、在牌照业务之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相信,有强大科技能力的企业虽然会有波动,长远还是会有增值,我们也没有退出对蚂蚁金服的投资持股。
《21世纪》:淡马锡近些年在强调践行ESG理念,这投资决策层面是如何落到实处的?
吴亦兵:淡马锡设置了每吨二氧化碳当量42美元的初始内部碳价,纳入投资决策考量之中。我们在投资一家企业时,会在资金成本之外,把碳排放成本也折算进去,看公司的内涵价值到底有多大。
虽然说现在对于负碳的太阳能企业,市场没有给它碳溢价。对于煤炭企业,也没有受到碳排放成本的影响。但长远来说,碳排放情况会影响到企业的价值。所以我们现在就开始考虑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这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同样具有长期经济价值。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