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创业之路 > 空调服成了暑神器 防晒装备不断在升级

空调服成了暑神器 防晒装备不断在升级

把风扇装进衣服,拯救无数打工人。 当气温历史性地逼近41℃,人们除了“热”,什么都不想聊:媒体科普起

  “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

  当气温历史性地逼近41℃,人们除了“热”,什么都不想聊:媒体科普起了“中暑和热射病的区别”,专家分析高温背后或是“拉尼娜现象”在作祟。网民调侃着南京的活珠子因高温孵出了小鸭,广东人的拖鞋,粘在了沥青路上。江浙沪,甚至被晒成了“工折户”。

  中国商家一遇高温,则都成了“爱迪生”。手持风扇、脸基尼、防汗贴。兼具脑洞与实用性的小发明,创造了一片片新市场。即便是传统的消暑、防晒装备,如今也有所升级:防晒口罩面积越来越大,几乎覆盖了人脸的每一处皮肤;防晒衣连脖颈和脚踝都不放过;遮阳帽与发箍一体化,实现了便捷与实用性的统一。

  至于近年走红的空调服,更像是这些“草根发明”经过排列组合后,诞生出的“新物种”。当然,“空调”只是形容词,空调服没有空调,只有一套“衣载风扇”,一般安置于衣服下摆位置,自下而上,为身体灌注流动空气,加速汗液蒸发。同时,让外套与内衣分隔,以免汗透重衫。

  空调服采用的服装,既有针对户外工作场景的耐磨、耐脏的夹克衫,也有满足年轻人需求的轻薄、时尚的防晒服。同时,用户还可按需选配风扇数量,及供电的充电宝的规格。

  空调服商家展示的上身使用效果

  外观看似新奇,但这其实是一个问世已超十年的传统产品。有业内商家告诉「电商在线」,空调服早已打入日本市场,一年能卖出百万件,是中国小商品出口的又一代表。但深入行业,我们发现在国内市场,这一产品的毛利率甚至比传统工业产品更低。国内庞大的户外工作者规模,也未能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甚至,空调服至今还没有出现成熟的品牌,和标准化的技术。

  空调服行业,出了什么问题?

  空调服真的能降温吗?

  “魔改”传统夹克衫,草根发明总是容易被粗暴地打上“智商税”标签。但根据网上的产品评测,及消费者的实际反馈来看,空调服真的有降温效果。

  更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空调服已成为户外工作的常规装备,供给汽车、钢铁、建筑等企业,年销量峰值曾逾百万。张威的工厂,即是日本空调服的主要供应商。

  “2008年开始,我们和日本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日本市场,目前日本市场也是中国人在做,只是部分工厂搬到了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国内市场我是从2012年开始的,也是第一批玩家,最初我们年销售额只有5万元,几年后慢慢做到了5000万。”

  空调服在国内市场的爆发,开始于疫情前的2018年。当时张威的工厂在1688、淘宝等平台的网店,一天能卖出上千件。

  “我们有自己的服装、风扇产线,但电池和电机需要进口。整体品控、成本控制、利 润空间等,较同行还是有优势的。”

  自建供应链是一种选择,也有部分空调服商家倾向于轻资产运作。零部件全部向风扇、服装、充电宝工厂进行定制、采购,自己负责产品设计和营销。

  “风扇、电源安装在衣服上的什么部位,风扇功率、电路走线,这些由我们根据市场需求设计。”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商家罗先生告诉我们,目前他的产品主要销往日韩市场,定价在20美金一件,但不包括电源。“电源我们不提供,让消费者自行选择信赖的产品。”

  除了空调服,针对高温工作环境开发的产品,还有“冰水服”(工服中置入冰袋),以及“水冷空调服”(通过冰水循环控温)等。最近的新闻报道中,有企业为防疫工作者开发了外接小型空调的真正意义上的空调服,通过特制管具将冷气输送进防疫服。但从便捷、成本、效果等维度综合考虑,用风扇降温的空调服,仍是主流消费市场的选择。

  “建筑工人赚钱辛苦,让他们买一件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空调服,不现实,干活也不方便。”

  两只、四只,甚至六只,风扇数量可根据需求定制。不过观察买家秀,发现户外工作者买的空调服,配置的风扇数量一般较少:一是风扇越多越贵,他们比较精打细算;其次数量少,便于拆卸安装;再者工地环境本身就吵,风扇少噪音小,方便和工友交流。

  三只风扇的空调服,已属于“大马力”

  图片来源于淘宝买家秀

  “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衣服每天都得洗,风扇少点装拆方便。而且,工地日常多磕碰,风扇易损坏,夹克衫容易刮擦。所以我们支持用户单独购买配件进行置换。”有商家解释。

  如今,一些钓鱼、徒步爱好者也会购买空调服。而那些为了通勤路上凉快一些的打工人,消费需求还不够强烈。商家的说法是,一方面穿脱不便,每天只穿着走路十几分钟,没必要。其次空调服大多仍是工服造型,颜值一般,不够个性。

  记者观察到,张威的工厂目前在1688平台还有售“挂腰风扇”,一年销量十几万件。他更愿意强调挂腰风扇的便捷性:“不用每天都洗同一件衣服,也不需要安装拆卸风扇,降温效果差不了太多。不过这一产品不能用于高空户外作业,万一掉下来就危险了。”

  低价竞争,缺乏品牌

  “风神”是日本空调服市场的成熟品牌,亚马逊上,其产品定价在400—800元之间。较之国内,日本空调服市场在标准化、品牌化上都更为领 先。甚至,日本运动品牌美津浓,也针对性地推出了预留风扇孔的空调服夹克衫,起售价约240元人 民币。

  在日本,从风扇、电池到服装,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统一的产品标准。对用户而言,意味着可以自行选购风扇、服装、电源等配件进行组合。

  运动品牌美津侬推出的空调服

  需要单独购买风扇、电池

  而国内市场,仍处在草莽阶段。主攻国内的广东商家徐先生解释,这一行业目前供给饱和,毛利率、技术迭代空间有限。市场规模在经历了早年的指数级增长后,如今也稳定在200万件左右。“门槛不高,导致国内市场参与者多,很难做。”

  “低价竞争”、“品牌化困局”,是目前国内空调服市场瓶颈的主因。正如国内电商从业者们所调侃的,任何商品到了义乌、深圳,都能做到9块9包邮。成本控制,一贯是国内商家所擅长的。而空调服产品的主流用户群体主要是户外工作者,他们尤为在意性价比,于是“便宜”,成了当下商家争夺市场的筹码。“低价竞争到最后,整个行业都没有多少利 润。”

  不过张威提醒记者,空调服所应用到的“充电宝”,这一产品本身尚未建立成熟的行业标准,虽然有质检,但消费者不论从续航还是其它角度考虑,都应该尽可能选择靠谱的商品。“空调服说到底是‘贴身使用产品’,消费者不能一味追求低价,商家也应该适度控制成本。”

  张威介绍,某日本进口电芯的采购成本是14块钱一节。而一块电池需要4节电芯,光电芯成本就超过50元。进口风扇电机一部20元,主流空调服装两台风扇,这又是40元。“空调服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成本并不低。”

  徐先生对行业的低价竞争也深有体会。如今他的产品净利率不足10个点,而长期的低利 润,又使得商家缺乏投入研发和营销的资金,这是一场负向循环。

  “没有商家会给这个产品做广告的,这无异于给同行做嫁衣。因为产品本身缺少差异化,很难打造品牌力,最后比的还是价格。”

  缺乏品牌广告来推动市场规模,商家眼中,空调服营销十分依赖线下社交传播。即产品出现在某一处建筑工地,效果得到认可,就会口口相传,逐渐渗透一个城市。工友们乘着火车走南闯北,也能将空调服,带去五湖 四海。只是,这一过程终归缓慢。如今空调服销售,已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基建、地产相对发达的江浙沪、珠三角,吸引了大量的建筑工人,也成了空调服在国内的大市场。

  从产品到产业,还要多久

  家用种菜机、加湿器、电热毯、充电宝、空调服……

  许多带着DIY色彩的“小发明”,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这些产品早期以并不高的技术含量、极 致的成本控制、新颖的效果,俘获了一片又一片空白市场。但支撑产品走向产业的,是其所提供的普适价值。

  据人社部数据,2021年我国有接近3亿的农民工。这些劳动人民的工作场景,很大一部分都在室外。空调服基于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为户外工作者们提供了平价可行的降温方案。这既是产品价值,也是社会价值。但问题是,国内市场充分饱和的供给,使行业暂时性地陷入了低价竞争。记者采访的几位商家,对于空调服的行业前景,态度都略显悲观。

  “有些投机者也入场做空调服,他们没有电子产品、服装行业背景,但能迅速整合资源。只要还有利 润,他们就会一个劲儿地压价,这也导致行业越来越乱,产品在用户心中,烙上了廉价的印记。”在部分商家眼中,空调服如今食之无味,弃之又不免可惜。

  目前的行业现状,让人很难界定其中有几分是商家的短视所致,又有几分源于消费者的盲目。同时,这也不仅是空调服的行业困境,而是每一个从技术竞争,滑向低价竞争的行业的症结。

  年轻的“小红书”上,关于空调服内容也不少

  但也有乐观的变化在发生。新能源产业在国内如火如荼,随着未来电池技术的提升,有望为充电宝、空调服等产品带来升级。同时我们观察到,如今工友们也乐于在短视频等内容平台上,展现其生活。我们报道过的夏季防晒面罩,冬季滑雪防摔垫,都实现了新兴社交媒体“种草”——电商平台“拔草”的路径,空调服也完全有可能通过这一模式,提升声量和销量。

  从野蛮生长,走向标准与规范,是任一行业的必然。我们期待产品不断趋于规范、标准化,商家和消费者,共建一个良性的市场秩序。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