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纺织服装出口数据利好提振,郑棉14日盘中再度冲上15000美元/吨关口。尽管终盘棉价有所回落、日内仅收涨0.2%,但来自需求端的乐观数据,仍旧提振了市场对于棉市中长期向好的信心。
海关总署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以美元计价,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出口总额达到1290490万美元,环比大幅增加近86%,同比也录得9.1%的增幅;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总额达1348490万美元,环比增加近78.6%、同比增长31.9%。
机构对3月纺服出口同环比大幅增加的原因分析不一。在报告中将3月纺服出口数据大增的原因归结为春节原因导致去年 3 月份同期的低基数效应和去年12月至1月期间订单积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最近一两个月国际需求的确有所好转,而我国出口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增幅明显。”
3月以美元计价纺服出口书的这个增幅“在市场一直讨论外销欠佳的背景下显的那么格格不入”。总结市场主要观点,一方面,确实有部分前期延后生产的订单其出口数据反馈到3月份以后;另一方面海外市场些许的补库需求促进国内下游生产,使得国内纺织行业在元宵节后确实出现了一波较为火热的行情,“加上跨境电商订单据反馈表现不错,这给终端出口提供一定支撑。”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3月份纺服出口数据减缓了市场对外需不好的担忧。美国农业部(USDA)展望论坛预计,2023/24年度全球棉花的消费预估为2515万吨,同比增加117.7万吨。
国外消费同比不好,但是好于市场预期。这个预期偏差,对于后市是一个潜在利多。在他看来,棉花消费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后市焦点逐步转向消费复苏。
当下,国内棉纺织行业仍处在“金三银四”的传统旺季之中,行业整体仍保持着积极发展态势。3月中国棉纺织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62.44%,环比下降2.31个百分点,虽有所回落,仍连续第四个月位于枯荣线上方。其中本月生产量和开机率指数达历史高位,企业产出增加,销售顺畅。
相比较市场对海外纺织需求的“猜疑”,对国内纺织需求的积极预期,成功推动棉价重心走高。
从盘面上看,自去年11月郑棉期价创下12270元/吨逾两年低位后,此后便连续三个月上涨,棉价重心从12000-13000元/吨区间抬升至14000-15000元/吨。今年2、3月,棉价虽有波动,但整体依旧维持在近半年的高位。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在4月供需形势分析报告中表示,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向好,消费持续回暖,国内下游纺织品服装消费预期增强,棉花销售进度明显加快。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截至4月6日,全国新棉销售率为74.8%,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考虑到棉花供应总体充足,但国际市场消费疲软,棉花价格暂维持上月预测值不变。
在展望二季度国内棉市时,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增长,纺服内需有望继续温和上涨,对应的棉花消费量有望增长,业者对国内需求预期仍偏谨慎乐观。棉纺企业利润尚可,开工负荷有望维持高位,棉花消费量有望保持一季度较高水平,棉花采购将维持按单采购或逢低采购策略。
除了需求回暖的积极预期,全球植棉意向下降带来的供应担忧和天气因素的扰动,或给棉价带来供应侧的提振。
从国内来看,去年推动棉价回升的因素,除了需求向好,还有植棉面积下降的影响。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2023年3月中下旬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4389.1万亩,同比减少227.9万亩,减幅4.9%,其中,新疆意向植棉面积为3842.5万亩,同比小幅减少89.3万亩,减幅2.3%。而根据中国棉花协会,2023年度全国植棉面积4211.96万亩,同比减少3.7%。产量、质量下降和种植收益低被认为是导致植棉意向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从全球视角看,不仅中国今年植棉面积预计有所下降,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美棉种植面积或下降18%左右。且截至4月4日当周,美棉种植进度为4%,也低于近三年来历史平均值。
棉花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农收益,2014年起,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并不断完善,建立起目标价格长效机制。特别是从2020年起在新疆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8600元,每三年评估一次。据国家发展改革委14日公布,经国务院同意,2023-2025年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8600元,同时完善实施措施,着力提升棉花质量,推进全疆棉花统一市场建设,完善配套制度安排。
展望后市,在看好未来棉市需求的背景下,机构普遍对中期棉价持乐观态度。
申银万国期货观点认为,金三银四下游纺织企业数据向好转变,开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成品出货情况良好,目前棉纱、坯布库存均位于历史偏低水平。整体来看,在种植面积下降和内需复苏的推动下,国内棉价重心有望逐步上移。
金石期货也表示,3月纺服出口情况良好,国内市场棉价走势整体持稳运行。短期外围宏观情绪、美棉行情以及国内新季种植意向将会是未来市场关注的重点,预计棉价或维持震荡偏强的过程,中长期价格有望重心上抬,持续关注下游订单变化能否转好。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