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土工建筑材料在交通基础设施、水利水电、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占比将近80%,其中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占比为35%,在水利水电领域的应用占比为31%,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占比为13%,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占比为21%……中产协土工建筑材料分会第三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七届土工建筑工程设计创新论坛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土工建筑材料作为一个多学科、跨部门、应用多元化的行业,为其自身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土工建筑材料行业多年来坚持将创新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强共性基础研究,完善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赋能行业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指出,土工建筑材料行业的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在大国力量支撑下,行业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绿色发展与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产业实现了创新发展;应用方面,高强粗旦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高强粗旦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等创新应用工程项目,在优势企业支撑下逐步落地、稳步持续。针对行业运行发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如上阐述。
抢抓“十四五”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土工建筑用纺织品制造大国,产品系列较全、生产能力高、工程应用量大。“在工程应用方面,我国已成为全球土工建筑材料工程应用强国。在土工材料方面,中国是聚酯生产大国,工程采用聚酯土工布占据大部分,聚酯产品仍然是未来土工材料市场的主流。在建筑材料方面,涤纶长丝防水胎基布是重要的建筑用纺织品,被称为第四代胎基布,国内产量和用量巨大。”会上,中产协土工建筑材料分会会长聂松林发布了中产协土工建筑材料分会2022年度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国家明确将深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作为重要任务,持续推动土工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应用;同时,环保行业也成为土工建筑材料市场需求新的增长点;土工建筑材料将在服务“一带一路”及RCEP成员国等建设中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抢抓政策机遇,是行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时期,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土工建筑用纺织品作为产业用纺织品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八大重点领域提升行动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副处长纵瑞龙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扩大市场需求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将创新驱动发展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机结合,将保障基本民生同引领消费升级有机结合,将满足生活消费同服务各领域发展有机结合,将传承传统文化同传播现代时尚有机结合,将提升生产力水平同促进高质量就业有机结合,将巩固国内产业优势同加强国际合作有机结合,推动包括产业用纺织品在内的纺织工业稳中求进,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信部出台了《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大连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领域的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服务举措。大连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延明表示,近几年大连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尤其是三年疫情之下,大连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企业异军突起,产值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龙头企业纷纷进行技术改造和再投资,这让我们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站在新的起点,我国的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行业必将迎来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新阶段,重塑行业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针对产业发展,李陵申提出:一是培养自身优势,奏响科技创新“最强音”。二是优化供给体系,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三是创新发展路径,打造绿色低碳“主旋律”。四是推动数智化转型,奠定产业发展“新格局”。
优势企业锻造产业长板
绿色制造赋能、智能技术助力、标准质量提升、工程应用拓展将是我国土工建筑用纺织品发展的重要方向。李桂梅为产业发展提出三项政策建议:锻造产业“长板”,开展先进土工建筑纺织材料应用和替代示范工程;提高国内优质企业话语权,提升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借助新型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
我国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及聚酯纺粘针刺油毡胎基布技术装备一直向着提升品质、提高产能、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的方向不断进步。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世军提出,产能提高、能耗降低主要是在保证产品外观质量和物性指标前提下,提高纺丝能力,同时需要对纺粘工艺流程中各个工艺环节赋能进行优化、改进、提升。例如,HuaYang-FNTG系列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技术装备历经5次迭代,产能提高了116%,单位能耗下降38.5%。此外,华阳百科现建设有四条双组份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含试验线),年产15000吨各种高性能双组份复合非织造布产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双组份复合非织造布研发及生产基地。
目前,涤纶纺粘针刺非织造布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对生产线的要求是产能尽可能高、生产成本尽可能低。大连天鑫合纤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勇解读了土工布生产线配置三排丝、纺丝系统、牵伸器、智能摆丝装置、熔体直纺聚酯纺粘针刺非织造布等的特点。智能摆丝装置是为每个动板配备一个电机,通过I-pad遥控调整摆丝参数,可以快速、精确地调整铺网均匀度。智能摆丝还增加了新功能:可以改变铺丝形状和高低点位移、数据存储等功能。2016年起天鑫开始研发智能摆丝装置,现在的智能摆丝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聚丙烯长丝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大,并且聚丙烯在低温下可以保持优良的力学性能,抗冻融性优异;聚丙烯密吸油性大于400%,吸油的粘结性防水性更优秀;抗撕裂性能、CBR顶破强度比聚酯长丝和短纤土工布高;防反射裂缝能力更好;耐酸碱,性质稳定……”天鼎丰控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冲分析了聚丙烯防裂基布特性,并谈到,在公路路面使用时,防裂基布可起到隔离阻断、加筋、防渗、消能缓冲等作用,能提高路面的疲劳强度,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目前,聚丙烯长丝防裂基布已应用于新疆公路大中修、随岳高速、武黄高速、湖北黄石106国道、京藏高速G6拉那段等项目中。
建设工程中土工建筑材料的检测对建筑材料研究和工程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安全生产则是各项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济大学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综合检测室主任孙鸽梅表示,为了预防控制工程质量风险,在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安全第一,严防检测误区,保证工程质量。
重点应用凸显产业价值
以多功能、高性价比著称的土工建筑材料,解决了大量工程技术难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值得说的是,在道路建设、防沙治理、生态保护等特殊环境的防护治理中,土工建筑材料的应用效果正在经受反复试验。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西藏、新疆、甘肃、内蒙的防沙治沙中,其耐久性问题是其能否保证工程长期有效运行、保障植物长期生长的关键性指标。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建设工程分会理事长刘锦文表示,土工方格沙障、土工编织袋等新材料在沙害爆发期控制流动沙丘效果非常理想,可作为应急措施使用。与此同时,土工材料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土工合成材料的耐寒性及抗老化性能仍需进一步完善。
同时,土共建筑材料以合成土工网形态被应用于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利用材料复合技术,提高公路边坡稳定性和公路景观,提高了道路行车的安全性。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乔建刚谈到,下一步应加强合成土工网在边坡生态修复示范与应用,相关技术对于促进土工网产业链延伸,提高合成土工网在公路领域应用水平,对道路通行能力和边坡耐久性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而在上海石库门建筑防水——中共一大纪念馆密集锚杆瓦屋面防水处理工程,土工建筑材料发挥了巨大应用价值。该项目施工时曾面临两大难点,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技术部总工张婵指出,一是地下侧墙埋深10米施工作业空间狭小,不足1米宽,如何安全施工并且做到防水层不滑移?二是混凝土坡屋面锚筋密集,间距在1-1.5m之间,上千根锚杆根部需要密封,如何做到屋面滴水不漏?采用创新技术“BH2高粘抗滑涂卷复合体系”,结合机械喷涂施工作业,有效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研究结果表明,环形土工合成材料的约束作用可等效为填料的围压增量,该约束围压会增加填料的强度和刚度,引起的粘聚力增量称之为表观粘聚力,但加筋土的内摩擦角和未加筋土基本相同。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宋飞认为,土工格室挡墙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就地取材,不挑填料,可将现场弃土作格室填料,与混凝土挡墙相比,节约约40%工程造价;施工便捷,仅需装载机和压路机等设备,无需多余机械;加固黄土填料形成整体,提高了整体稳定性;减少水泥和钢筋用量,减少碳排放等。
此外,土工建筑材料在景观应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图市政设计研究院建筑场地所所长成立认为,土工材料作为主流防渗材料,在景观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未来在景观绿化中的应用将十分广泛,打造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景观势在必行。
链接
7月28日,中产协土工建筑材料分会第三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七届土工建筑工程设计创新论坛在辽宁大连召开。会议围绕产业用纺织品在土工建筑领域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产业升级方向。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商务部开展的2023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系列活动之一,中产协土工建筑材料分会第三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七届土工建筑工程设计创新论坛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中产协土工建筑材料分会承办,天鼎丰控股有限公司、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天鑫合纤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支持。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土工建筑材料分会2022年度工作报告,决定成立中产协团体标准土工建筑材料工作组(CINTA/WG6),组长由天鼎丰董事长向锋担任,委员包括了14家单位16位个人。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记者-李亚静)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