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H&M、优衣库等品牌抵制新疆棉花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个名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的组织浮出水面。该协会建立了一套棉花认证评价标准,宣称以此认证推动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5月,其全球会员达到1953家。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标准基本都比较高,BCI的某些标准在我国早已淘汰。凭借并不高的专业标准,BCI在中国市场赚取大量会员费,却对中国进行指责。
不仅仅是棉花存在这种状况,木材、大豆、橡胶等国际“软性大宗商品”,均由境外的非政府组织(NGO)掌握认证评价话语权。这些NGO积极吸引产业链下游采购端的大公司加入,将采购方的要求转化为相应认证规则,向上游或中游企业推广其认证评价体系,通过其认证评价的产品或原料更易被采购。
当下,我国很多产品的认证评价受制于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欧美国家通过认证评价为关键基础材料应用设置门槛。在关键领域,缺乏认证评价话语权,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我国一些产业的健康发展。认证评价本身就是有效数据链产生过程,将材料和产品送至国外机构认证评价,我国的技术信息和核心数据也存在外泄风险。
这两年我国推行的无障碍环境认证,就是一种全过程评价。从最初设计图纸上的无障碍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到修建过程是否严谨,再到建成后由残疾人评审员亲自体验是否方便安全,这种认证评价不是单一产品的合格性验证,而是认证一个场景里的多种维度、一个过程里的多个环节,是一种系统性集成化的认证评价。
我国自主的认证评价体系是一张产业链、创新链、标准化链和有效数据链四链融合的“大网”。整个过程包括选材、加工、产品生产等多个环节,工艺、环境参数、测试方法、装备、标准、管理措施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多元交织链网构型。
创新链驱动、标准化链载体、有效数据链依托、产业链提升,四链协同融合,才能实现全域质量标准化认证评价。这种全新的认证评价体系具有“四全”和“四性”两大特点。“四全”是指要涵盖全产业链、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和全域,“四性”是指认证技术路径要囊括设计科学合理性、产品指标符合性、生产工艺稳定性和服役性能适用性。
质量认证是企业体检证、市场信用证和国际贸易通行证,其本质传递的是信任。
中国自主的认证评价体系,建设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国内外的互认至关重要。只有实现互认,才能实现“一次检验、全球通行”,获得平等的话语权;才能实现产业数据保留在我国,消除数据外泄隐患。
国外的认证评价体系已运行近百年,我国与其差距较大。但如果不补上空白,就会始终落后。
国外认证评价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发展与规则制定同频,在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时就形成规则,然后迅速推广占领认证市场。我国在大力发展产业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认证评价意识,抢占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不能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和追随对方的规则。
产业走出去,认证评价体系才能跟随产业走出去,获得境外机构和企业的认可。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遴选代表产业先进技术的认证评价品牌,组织对外交流,推动自主认证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