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赈灾捐助: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收获

赈灾捐助: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收获

赈灾捐助: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收获

     灾难使每一个人觉得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上了。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人都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中国因为这次牵动人心的救灾,因为这次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全社会善心激发以后的表现,让人无比动容。但在赈灾捐助活动中,也夹杂着一些变了味的东西。
  
  首先是资助企业和资助人的心态“掺了沙子”。仔细审视之下,我们能够发现有些企业好像不是真正为灾民,而是趁机博宣传。我用“好像”两个字,毕竟真心不真心,是无法证实的。有些企业干了一些救灾的事情就忙着四处传播,用精明的商业策划来显示自己的“无私”爱心。还有个别企业忙着把自己的积压产品送往灾区,既表达了自己的姿态,又巧妙地处理了存货。
  
  其次,一些媒体大搞捐款排行榜,给许多企业以心理压力,捐多捐少似乎成为企业对社会回报真心度的检测。这些榜日日更新,时时变化,分分秒秒刺激着关心捐助的人们的视线。谁多谁少,谁上谁下,谁前谁后,均成了关注的焦点。殊不知,如果对捐助者以“钱多钱少”来区别对待,其结果只会伤害更多捐助人的爱心。这些榜假如再掺杂媒体的私心,那么,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就沦落成了“逼捐”的势利工具。
  
  逼捐的狂潮网民是有很大责任的。大灾面前,大家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但是对某些平常心群起而攻之就是可怕的“大多数的暴政”了。通过网络,中国民众对自己进行了一次道德塑造,对王石“捐款门”的指责、对“王老吉”的赞许都是压倒性的。然而,这一过程也凸现了国人过于拔高道德基准的倾向。有人做无私的圣人不坏,但不能将圣人的道德准则设定为所有人必须遵守的底线。这样的结果往往不是导向更好,而是造成更坏的伪善和压抑。
  
  我们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区别:第一,社会责任不是慈善。在地震灾害中,我们看到很多企业捐助,那属于他们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一家企业生存的底线。但我们必须把这样的社会责任同慈善区分开来。境外企业家捐款时使用的捐赠主体同内地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在公布捐款数额时要明确是以基金会(以企业家发起创立、资产同企业家个人资产分离的慈善基金)的名义、个人的名义,还是以企业的名义。如果是前两者,就属于慈善事业。而大多数内地公司均是公布一个公司的捐款额,据了解有一些是将公司捐款和公司员工捐款合并成一个数字宣布的。抛开员工的捐款,公司捐款属于履行社会责任,意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可以考虑回报的,只不过本文不主张他们过于看重回报;而慈善是自我道德的要求,是不能考虑利益回报的,否则便是伪善。(顺便说一句,王石要想平息网民的汹涌情绪,最好的方式不是以作为公众公司的万科的名义捐款,而是以个人的名义捐款。)
  
  第二,真诚赈灾不能借机炒作。对于那些主要是为了扬名和冲着广告效应去救灾和支持重建的企业,我们要问: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是利益组织,但是在这种大灾难面前,市场原则可不可以暂时放弃呢?
  
  第三,捐助,不应是抢劫,不应是仇富,而应当是感恩。赈灾捐款本就应该是出于自愿。企业不管多大多小,个人不管钱多钱少,这个时候要的是大家一份诚心、一分关爱。对于我们每一个捐助者而言,我们向灾区人民提供的物质帮助是可以估量的,但灾区人民面对灾害的顽强精神对我们的激励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对地震灾区的捐赠,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收获。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