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志强 深圳报道
因为一条直通香港的地道,深圳盐田区沙头角十八小区106房近来名声大噪。
9月14日,深圳海关对外宣布,海关执法部门8月25日于上述现场,查获了一起罕见的“地道”走私案件,现场查获涉嫌走私的IC芯片12万片、摩托罗拉手机338部、诺基亚手机465部。
引人注意的是房间西南角一条连接香港的走私通道——一个60多厘米见方的洞下,一条黑漆漆的地道绵延20米后穿越深港边界线,与香港“车水马龙”式的下水道系统“会师”。“运货时间通常只要两三分钟,但能运送160万到200万元货值的走私电子产品。”深圳海关缉私局的肖主任说。
这显然不是电子产品走私的全部,但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敏感的水货市场却迅速作出反应。
特立独行的走私
当人们惊诧于走私分子煞费苦心的地道走私之时,王先生切身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威力。
上个月,他相中了一款水货手机,近日到华强北来买,却被告知价格涨了近百元。“商家说供货紧张,大概是前段时间地道被查封的原因。”王先生说。
据记者在深圳华强北电子专业市场了解,风头正劲的三星D848水货机,一个月前2500元就能买到,目前价格坚挺起来,多家商户都开到了2600元。
华强北可谓全国最大的水货手机集中地,该电子市场年销售额250多亿元,商家2万多户,从业人员8万多人。由于紧靠走私来源地香港,其龙蛇混杂程度非同一般,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把脉国内水货市场的晴雨表。
“近来是有点涨价,但一条地道的影响力不可能这么大。”在华强北远望数码城的一位水货经销商看来,地道走私只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他和大部分水货经销商都是从专门的公司进货,公司老板在港、深两地,“路子都很熟”,只不过该地道的暴露,使得海关的检查力度加强,暂时影响了公司的进货速度。
这种说法得到了深圳市电子商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程一木的证实。他表示,挖地道确实只是个案,真正的走私大户都是通过公司形式进货的,而且量比较大。此外,有些人也会先运抵惠州、汕头等周边地区,然后转运至深圳。
“水货价格的起伏,有可能是一些大的水货批发商囤积居奇,他们炒价格也是常有的事。”华强北通信市场一位摊主摆弄着手中一部最新款的手机,向记者推销说,“我看了地道的新闻,但我们都是从正规批发商进的香港行货,从没担心过被查封。”
事实上,在远望数码城、通信市场等几家大的电子市场逛一圈,基本上就能掌握水货的行情,正规专卖店标价近5000元的三星手机D908,在这里用只需2800元即可买到水货机,有些摊位甚至可以降到2400元。尽管不少摊主对此嗤之以鼻,“水货批发商主要也就几家,价格都是透明的,除非他是翻新机,要不这段时间决不能这么低”。
在华强北几大通信市场中,水货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并且其中搀杂了翻新机、克隆机等。消费者即使是购买水货,也都需要经过“辨假”、“打假”的过程。当然,这并不妨碍业主在每个市场的大门口和柜台上悬挂着“诚信经营”、“打击黑手机、水货”等字样。
“为什么不买水货呢?质量过硬,公司统一刷机(把繁体中文软件转化成简体中文),更主要是价格便宜,高档机能比大陆行货便宜上千元,就算这段时间涨价了,性价比也很高。” 在远望通讯市场,一位热心的商家卖力地向记者推荐。
打私之困
“水货的数字连电子商会都没有办法统计清楚。”程一木对记者表示,市场上谁在做水货本身就难以界定,加上许多商户既做正规机又做水货机,更是无法计算。
不过,从今年10月底开始,华强北上这种公开叫卖水货机的情景将受到限制。据程一木透露,深圳电子商会届时将在华强北强力推行电子市场资质标准。而其依据正是今年1月17日信息产业部批准发布的5项电子行业标准之一——《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资质规范》。
“10月底,我们将组织小组对华强北的各个电子市场进行评估,从面积、交通、配套等硬件环境到监管体系等软件环境进行资格认定。” 程一木说。
“这个过程类似ISO9000标准的认定,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程一木说,虽然电子商会无法对众多的商户一一管理,但是可以通过对市场的管理间接规范商户,比如,按照要求对电子市场里的销售人员建立诚信经营档案,违反规定的商户将被列入“黑名单”,届时列在名单的商户再想经营水货将受到上述规定的限制。
尽管如此,程一木也坦承,华强北的水货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想根除,非短期能完成,只要存在巨大的利益,水货就会死灰复燃。
事实上,华强北的水货已经经历过多次的打击和“洗礼”,但都能“春风吹又生”。特别是在去年11月的国家七部委联合整治中,远望数码城就是该次整治的“重中之重”。
此后,在深圳多个部门的联合行动中,各个市场里的商户们签订了《不经销无合法来源、假冒伪劣商品责任书》,市场管理部门也每日派人巡场,发现售水货和假货立即没收,水货的泛滥一时有所收敛。
然而,半年后的今天,这里依然是包括水货在内的黑手机的天下。不远处的品牌手机专卖店里,正规行货高高在上的价格,刺激着这个电子市场里火爆的水货交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