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近两年,企业家与义工、志愿者,成为救灾活动中新兴的焦点群体。前者慷慨解囊为社会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回馈,而后者则组织有效,不计报酬向需要的人贡献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其中不乏身兼两职的商业人士,而人们却往往容易忽略他们义工的身份:比起那些巨额捐款,一天或者几天的工作似乎略显微薄。


  事实上,义工们的工作,微薄但并不渺小。在过去10年里,义工活动在香港地区得到了大力发展,累计义工活动时间相当于创造了4万多份全职工作。对于700万香港人口来说,这个贡献相当可观。


  那么,如果以每年400名长江学子来计算,每人每学年从事4-6天义工活动,累计起来的2000天就相当于每年创造了7个全职岗位。也许这个数字并不吸引人,毕竟长江学子每年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这7个全职岗位。但一个完善的义工制度和风气是发达社会不可缺少的。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慈善国度,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已经成为衡量一位企业家的重要尺度。这一风气源于许多学校设置了“义工学分”,要求高中生在校期间必须做够75个小时的社会服务。青少年必须通过为别人服务而接触社会,得到锻炼。出色的义工经历也往往成为毕业生叩响美国名校大门的必要条件。美国政府对义工的重视程度不仅体现在国情咨文中,更直接反映在参与义工活动的老百姓的免税和退税福利中。因此,每年有近90%的美国青年从事过义工活动。无论是老年活动中心、医院、图书馆还是中小学校,都时常出现过自愿义务服务的人群。


  最重要的是,美国已经为义工活动建立起了成熟的配套体制: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成为志愿者,从事你力所能及的活动,帮助别人。相关的非盈利性机构和专门的办事部门会负责接待有意愿的义工,安排活动内容和服务时间。这种成熟的制度,意味着其慈善事业已经走向专业化,可以尽量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中国,我们已经很欣慰地看到“志愿者”、“义工”这样的名词越来越被认可,越来越被尊重。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快乐,这种义工精神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但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国内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者需要严格选拔,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又需要一定特殊技能。对于平凡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可能想去老人院做一天看护,他们可能想去图书馆做一天管理员,他们可能想去希望小学做一天辅导员,但如果不是以团队的形式,“当一个志愿者”的心声很多时候就只能成为一个闪念,无法得以实现。与义工活动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缺乏的不是做义工的意识,而是帮助志愿者实现愿望的途径。


  此次长江商学院将把义工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加入到培养企业领袖的课程中时,我们并非单纯鼓励企业家们回报社会,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因为我们已经不缺捐出巨款的企业家,现在我们缺的是能够让公益更智慧、让慈善更专业的人群,缺的是传递“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带头人和未来义工组织的领导者。


  企业家们的社会影响力将会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企业家们如果能将自己的珍贵时间,将自己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奉献到公益事业中,就有可能让公益更具效率。这正是我们想做一点尝试,我们希望满足他们做一点小事的心愿,给慈善事业注入更多的智慧;我们想帮助他们享受这种“助人为乐”之快乐,并用这种快乐感染周围的人,让这微小的“善”凝聚起来,传播得更远更有力。

来源:长江商学院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