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舌式鞋是前帮压鞋舌镶接关系,但是也可以采用鞋舌压前帮的结构。这样,鞋舌被暴露出来,需要设计出好看的边沿作装饰。外舌式鞋虽然也属于横断结构,但是由于鞋舌的前边沿变化复杂,在不利于定位取跷时,可以转为对位取跷。
对位取跷是指在标定自然跷相对位置进行跷度处理的过程。对位取跷的实质与定位取跷相同,只不过是取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对位取跷是定位取跷的一种补充形式,定位取跷不方便时,完全可以用对位取跷来代替。
(一)对位取跷原理图
对位取跷角来源于定位取跷角的展开。当把被重叠的∠VOV'展开时,V'O线与VO线便会重合,此时OH线就会以0点为中心旋转出一个角,使OH线移动到OH'位置,形成对位取跷角∠HOH'。由于取跷的过程是在标定自然跷位置的对面进行,所以叫作对位取跷。
其中对位取跷角∠HOH'=定位取跷角∠VOV’,见图1-5-19。
如图所示,由于定位取跷角的展开,V'点转移到V点位置,也就同时带动前帮背中线产生位移,使定位取跷的Ao点下降到对位取跷的A1点。此时A1V线为背中线。
如何确定A1点呢?采用两弧相交的办法。一条弧线是以O点为圆心。以OA。长为半径作圆弧;另一条弧线是以V点为圆心,以AoV'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点就是A1点。
注意:A1点是Ao点下降后的位置,与A点无直接关系,所以要先连接出前帮背中线找到Ao点,然后再作出A1点来。
同样,底口的轮廓线也发生位移,连接底口线时,不能随意画出,而是要用半面板的底口轮廓比对在A1点和H'点之间,按照原来的面积大小和形状描画出来。
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取跷中心落在0点的概率很小,一般都会在0点附近移动,我们把移动后的取跷假设0点转移到0'点。见图1-5-20。
假设0点转移到0'点。此时需要过0'点作背中线的垂线,相交于VE线为V"点,相交于底口为H.点,
V"H1线为前后帮分割线。
先作定位取跷线确定Ao点,再用两弧的交点确定A1点,连接A1V"线即为对位取跷时的前帮背中线。
当取跷中心转移到0'点时,连接AoO'线和A10'线可以得到∠AoO'A1,它表示着对位取跷角的大小,也作为等量代替角使用。
如果取跷的位置定在0'H1线上,通过作弧线可以截取对位取跷角∠HiO'Ho,使得∠H1O'Ho=AoO'A1。
连接底口时,要自Ai点开始描出半面板前尖轮廓线,然后使半面板的H1点对准设计图上的Ho点,旋转半面板的底口线与前尖轮廓线重合,再描出后段前帮底口轮廓线到H2点为止。
如果在取跷中心变化后的原理图上设计出鞋舌、横担、后帮的部件,就成为舌式鞋的对位取跷原理图,见图1—5-21。
如图所示,图中的鞋舌虽然断开,但是作定位取跷角并不方便,因而转为对位取跷。图中的虚线表示前帮的压茬量。
采用对位取跷与比定位取跷的设计效果是相同的,相当于把前帮旋转了一个角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还必须使用对位取跷。
(二)外舌式男鞋的设计
1.成品图
(1)结构外舌式的结构虽然属于横断结构舌式鞋,但是不同于有横担的舌式鞋,表现为鞋舌压在前帮如图1-5-22所示,在鞋舌的前端是有拐角的花边。 如果在花边位置作定位取跷角难度较大,不如改为对位取跷。后帮为直线鞋口,取00'=15mm左右。
(2)楦型设计男舌式鞋选用男舌式楦。
(3)部件主要的帮部件有鞋舌、前帮、后帮,后筋条,共计四种五件。
鞋舌前端装饰线条的拐点没有特定要求,以外形好看为准。鞋舌的下脚超出OQ线以下12mm左右,代替横担的补强作用,压在断帮线上,可以省去横担部件。
(4)镶接镶接关系为鞋舌压前帮、前帮压后帮、后筋条压在后帮中缝上。鞋舌部件虽然小,但是属于前帮的一部分,轮廓线不但完整,而且是注意力的焦点,应该先设计鞋舌部件。
(5)特殊要求设计步骤从鞋舌开始,可以保证鞋舌的外观造型,这是本款鞋的重点所在。由于鞋舌花饰复杂,定位取跷角不易操作,所以要采用对位取跷。
由于该款男鞋仍然是直口后帮,所以鞋舌的长度、取跷中心的位置等要求与男直口后帮舌式鞋的设计规律相似。
2.结构设计图
(1)鞋舌的设计取OO’一15 mm左右,定出取跷中心0'点。过0'点作背中线VE的垂线,交于VE为V点,交于底口为H1点,V"H1线为前后帮分割线。在0'点之下12mm位置定O"点,并作OQ线的平行线:在O'点前后的平行线上各取12mm左右定出鞋舌下脚的宽度a点和b点。
在后帮背中线上取V"E长度的2/3定舌长控制点E'点。过E'点作VE的垂线,与OQ线相交后取在2/3左右定舌宽,设计出后端轮廓线与b点相连。在V点位置附近开始设计前端轮廓线,与a点相连。曲线的具体形状可根据需要作出来,见图1-5-23。
由于外鞋舌轮廓要求线条流畅、造型好看,所以在设计完鞋舌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2)前帮的设计先连接出定位取跷线AoV。再利用两弧相交的方法找到A1点。连接A1V线为前帮背中线。
注意:断帮位置断在何处,前帮就连接到何处。连接∠AoO'A1碍到等量代替角,作出取跷角∠H1O'H2=∠AoO'A1自A1点起描出底口轮廓线到H2点止。
延长A1V线做鞋口门8mm的压茬量,顺连到0'点位置。与(OH2线衔接。
(3)后帮的设计取直口后帮。o'o线是外怀鞋口线,过P'点之上2mm位置设计出里怀鞋口线,里怀的口宽会有变化,但变化规律与外怀相同。
注意后帮前端线是O'H1线,接帮时与O'H2线镶接,因此在标注鞋舌后下脚时,应该旋转后帮样板,使O'H1线与0'H2线重合后再标注。不然会出现死褶。设计出后筋条。
(4)底口的处理底口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因为底口被分成前后帮两段,应该分别作出绷帮量。
前帮底口加放14mm、15mm、16mm,先作外怀线,然后根据Ai点下降的量,找到里外怀区别最明显的位置,作出里怀底口线。
设计后帮的底口与前帮的方法相同,但要注意控制里外怀衔接位置的长度相等。
取跷方法的改变,并不影响样板的制取,制备划线板和制取三种样板的方法同前。在制备划线板时,注意保留定位取跷线(AoV线)。其中的基本样板比较特殊,见图1-5-24。
(三)外舌式女鞋的设计
1 . 成品图
如果把外舌式男鞋改为外舌式女鞋,只是改变了楦型,设计规律不变。
如图1-5-26所示,该款女鞋与外舌式的男鞋的区别在于前后帮不断开,采用松紧口结构。在后跟位置设计有后包跟部件,鞋舌上有装饰条。共计有部件五种五件。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鞋舌是断开的,应该采用定位取跷;如果定位取跷不方便,应该转用对位取跷。此款鞋采用对位取跷设计,由于前后帮不断开,所以要把取跷角转移到后帮鞋口上去,被叫作“后帮升跷法”。因为在后帮升
跷的时候,前帮背中线与对位取跷时相同,所以实质上还是对位取跷。改变取跷的位置不会影响取跷的效果。
2.结构设计图
(1)设计外鞋舌和前帮见图1-5-27,设计松紧口后帮取00'= 20mm左右,定取跷中心07点。过07点作VE的垂线交于V"点。
鞋舌长度定在E点。自V点起设计鞋舌前端花饰线条,自E起设计鞋舌轮廓线,最后汇集于07点之下12mm左右位置。
在0'点之前要保证有足够的压茬量。
先找到Ao点,接着作出A1点,A1V为前帮背中线。延长A1V线,留出8mm的压茬量设计口门线到0'点止。
(2)作后帮升跷角设计出橡筋位置,规格16mmX15mm,下脚定位a点和b点。连接∠Ao O'Ai为等量代替角。由于后帮为弧形曲线,需要控制3个点的跷度量:
以0'点为圆心,a0'长度为半径画弧线,截出对应取跷角,定出小马头前端位置;
以0'点为圆心,b0'长度为半径画弧线,截出对应取跷角,定出小马头后端位置;
以0'点为圆心,QO'线上适当长度为半径画弧线,截出对应取跷角,定出Q'点位置。
在上面3个控制点内设计出后帮的轮廓线,并作出里外怀的区别。如果采用复制的方法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3)后包跟的设计按照常规设计出后包跟。后帮升跷时,底口保留完整,处理底口的方法同定位取跷设计举例。
(4)制取样板制备划线板与制取三种样板的方法同前。基本样板比较特殊,见图1-5-28。
鞋里样板同长前帮类型,见图1-5-29。
注意:样板取跷后虽然没有看到重叠角的现象,但是OQ线的上升,仍然会使接帮的规矩点发生变化。标规矩点时,应该把后帮的O'Q'位置与半面板的OQ位置重合,此时再把接舌的规矩点标注出来。这种标规矩点的道理,与标注外耳式鞋耳的前尖点是相同的。
鞋舌鞋的结构总体上讲比耳式鞋简单,但是由于部件外形的变化大,引出了对位取跷的概念,在后面的设计中还会遇到。
对位取跷是指在标定自然跷相对位置进行跷度处理的过程。对位取跷的实质与定位取跷相同,只不过是取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对位取跷是定位取跷的一种补充形式,定位取跷不方便时,完全可以用对位取跷来代替。
(一)对位取跷原理图
对位取跷角来源于定位取跷角的展开。当把被重叠的∠VOV'展开时,V'O线与VO线便会重合,此时OH线就会以0点为中心旋转出一个角,使OH线移动到OH'位置,形成对位取跷角∠HOH'。由于取跷的过程是在标定自然跷位置的对面进行,所以叫作对位取跷。
其中对位取跷角∠HOH'=定位取跷角∠VOV’,见图1-5-19。
如图所示,由于定位取跷角的展开,V'点转移到V点位置,也就同时带动前帮背中线产生位移,使定位取跷的Ao点下降到对位取跷的A1点。此时A1V线为背中线。
如何确定A1点呢?采用两弧相交的办法。一条弧线是以O点为圆心。以OA。长为半径作圆弧;另一条弧线是以V点为圆心,以AoV'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点就是A1点。
注意:A1点是Ao点下降后的位置,与A点无直接关系,所以要先连接出前帮背中线找到Ao点,然后再作出A1点来。
同样,底口的轮廓线也发生位移,连接底口线时,不能随意画出,而是要用半面板的底口轮廓比对在A1点和H'点之间,按照原来的面积大小和形状描画出来。
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取跷中心落在0点的概率很小,一般都会在0点附近移动,我们把移动后的取跷假设0点转移到0'点。见图1-5-20。
假设0点转移到0'点。此时需要过0'点作背中线的垂线,相交于VE线为V"点,相交于底口为H.点,
V"H1线为前后帮分割线。
先作定位取跷线确定Ao点,再用两弧的交点确定A1点,连接A1V"线即为对位取跷时的前帮背中线。
当取跷中心转移到0'点时,连接AoO'线和A10'线可以得到∠AoO'A1,它表示着对位取跷角的大小,也作为等量代替角使用。
如果取跷的位置定在0'H1线上,通过作弧线可以截取对位取跷角∠HiO'Ho,使得∠H1O'Ho=AoO'A1。
连接底口时,要自Ai点开始描出半面板前尖轮廓线,然后使半面板的H1点对准设计图上的Ho点,旋转半面板的底口线与前尖轮廓线重合,再描出后段前帮底口轮廓线到H2点为止。
如果在取跷中心变化后的原理图上设计出鞋舌、横担、后帮的部件,就成为舌式鞋的对位取跷原理图,见图1—5-21。
如图所示,图中的鞋舌虽然断开,但是作定位取跷角并不方便,因而转为对位取跷。图中的虚线表示前帮的压茬量。
采用对位取跷与比定位取跷的设计效果是相同的,相当于把前帮旋转了一个角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还必须使用对位取跷。
{page_break}
(二)外舌式男鞋的设计
1.成品图
(1)结构外舌式的结构虽然属于横断结构舌式鞋,但是不同于有横担的舌式鞋,表现为鞋舌压在前帮如图1-5-22所示,在鞋舌的前端是有拐角的花边。 如果在花边位置作定位取跷角难度较大,不如改为对位取跷。后帮为直线鞋口,取00'=15mm左右。
(2)楦型设计男舌式鞋选用男舌式楦。
(3)部件主要的帮部件有鞋舌、前帮、后帮,后筋条,共计四种五件。
鞋舌前端装饰线条的拐点没有特定要求,以外形好看为准。鞋舌的下脚超出OQ线以下12mm左右,代替横担的补强作用,压在断帮线上,可以省去横担部件。
(4)镶接镶接关系为鞋舌压前帮、前帮压后帮、后筋条压在后帮中缝上。鞋舌部件虽然小,但是属于前帮的一部分,轮廓线不但完整,而且是注意力的焦点,应该先设计鞋舌部件。
(5)特殊要求设计步骤从鞋舌开始,可以保证鞋舌的外观造型,这是本款鞋的重点所在。由于鞋舌花饰复杂,定位取跷角不易操作,所以要采用对位取跷。
由于该款男鞋仍然是直口后帮,所以鞋舌的长度、取跷中心的位置等要求与男直口后帮舌式鞋的设计规律相似。
2.结构设计图
(1)鞋舌的设计取OO’一15 mm左右,定出取跷中心0'点。过0'点作背中线VE的垂线,交于VE为V点,交于底口为H1点,V"H1线为前后帮分割线。在0'点之下12mm位置定O"点,并作OQ线的平行线:在O'点前后的平行线上各取12mm左右定出鞋舌下脚的宽度a点和b点。
在后帮背中线上取V"E长度的2/3定舌长控制点E'点。过E'点作VE的垂线,与OQ线相交后取在2/3左右定舌宽,设计出后端轮廓线与b点相连。在V点位置附近开始设计前端轮廓线,与a点相连。曲线的具体形状可根据需要作出来,见图1-5-23。
由于外鞋舌轮廓要求线条流畅、造型好看,所以在设计完鞋舌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2)前帮的设计先连接出定位取跷线AoV。再利用两弧相交的方法找到A1点。连接A1V线为前帮背中线。
注意:断帮位置断在何处,前帮就连接到何处。连接∠AoO'A1碍到等量代替角,作出取跷角∠H1O'H2=∠AoO'A1自A1点起描出底口轮廓线到H2点止。
延长A1V线做鞋口门8mm的压茬量,顺连到0'点位置。与(OH2线衔接。
(3)后帮的设计取直口后帮。o'o线是外怀鞋口线,过P'点之上2mm位置设计出里怀鞋口线,里怀的口宽会有变化,但变化规律与外怀相同。
注意后帮前端线是O'H1线,接帮时与O'H2线镶接,因此在标注鞋舌后下脚时,应该旋转后帮样板,使O'H1线与0'H2线重合后再标注。不然会出现死褶。设计出后筋条。
(4)底口的处理底口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因为底口被分成前后帮两段,应该分别作出绷帮量。
前帮底口加放14mm、15mm、16mm,先作外怀线,然后根据Ai点下降的量,找到里外怀区别最明显的位置,作出里怀底口线。
设计后帮的底口与前帮的方法相同,但要注意控制里外怀衔接位置的长度相等。
取跷方法的改变,并不影响样板的制取,制备划线板和制取三种样板的方法同前。在制备划线板时,注意保留定位取跷线(AoV线)。其中的基本样板比较特殊,见图1-5-24。
{page_break}
(三)外舌式女鞋的设计
1 . 成品图
如果把外舌式男鞋改为外舌式女鞋,只是改变了楦型,设计规律不变。
如图1-5-26所示,该款女鞋与外舌式的男鞋的区别在于前后帮不断开,采用松紧口结构。在后跟位置设计有后包跟部件,鞋舌上有装饰条。共计有部件五种五件。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鞋舌是断开的,应该采用定位取跷;如果定位取跷不方便,应该转用对位取跷。此款鞋采用对位取跷设计,由于前后帮不断开,所以要把取跷角转移到后帮鞋口上去,被叫作“后帮升跷法”。因为在后帮升
跷的时候,前帮背中线与对位取跷时相同,所以实质上还是对位取跷。改变取跷的位置不会影响取跷的效果。
2.结构设计图
(1)设计外鞋舌和前帮见图1-5-27,设计松紧口后帮取00'= 20mm左右,定取跷中心07点。过07点作VE的垂线交于V"点。
鞋舌长度定在E点。自V点起设计鞋舌前端花饰线条,自E起设计鞋舌轮廓线,最后汇集于07点之下12mm左右位置。
在0'点之前要保证有足够的压茬量。
先找到Ao点,接着作出A1点,A1V为前帮背中线。延长A1V线,留出8mm的压茬量设计口门线到0'点止。
(2)作后帮升跷角设计出橡筋位置,规格16mmX15mm,下脚定位a点和b点。连接∠Ao O'Ai为等量代替角。由于后帮为弧形曲线,需要控制3个点的跷度量:
以0'点为圆心,a0'长度为半径画弧线,截出对应取跷角,定出小马头前端位置;
以0'点为圆心,b0'长度为半径画弧线,截出对应取跷角,定出小马头后端位置;
以0'点为圆心,QO'线上适当长度为半径画弧线,截出对应取跷角,定出Q'点位置。
在上面3个控制点内设计出后帮的轮廓线,并作出里外怀的区别。如果采用复制的方法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3)后包跟的设计按照常规设计出后包跟。后帮升跷时,底口保留完整,处理底口的方法同定位取跷设计举例。
(4)制取样板制备划线板与制取三种样板的方法同前。基本样板比较特殊,见图1-5-28。
鞋里样板同长前帮类型,见图1-5-29。
注意:样板取跷后虽然没有看到重叠角的现象,但是OQ线的上升,仍然会使接帮的规矩点发生变化。标规矩点时,应该把后帮的O'Q'位置与半面板的OQ位置重合,此时再把接舌的规矩点标注出来。这种标规矩点的道理,与标注外耳式鞋耳的前尖点是相同的。
鞋舌鞋的结构总体上讲比耳式鞋简单,但是由于部件外形的变化大,引出了对位取跷的概念,在后面的设计中还会遇到。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