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舌式鞋是指鞋舌与前帮连成一个整体的舌式鞋。由于鞋舌不断开,使得前帮与鞋舌共用一条背中线。这种鞋的前帮样板是一条直线,与楦面的曲线并不吻合,因此需要用特殊的取跷方法来处理,把弯曲的背中线转换成一条直线,也就是常说的转换取跷法。类似整舌式鞋的满前帮鞋、整围盖鞋等,都要用到转换取跷法。
整舌式鞋的设计特点
整舌式鞋也是舌式鞋中的一个大类产品,设计的要点与横断舌式鞋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是为了设计出不断舌的整前帮,采用了特殊的转换取跷法。
1.鞋楦的特点
设计整舌式鞋所用的鞋楦与横断舌式鞋的鞋楦相同,它们都属于相同的舌式鞋类。但是要注意,有些经过变型的整舌式鞋用橡筋连接鞋舌的两侧,鞋舌不能自由翻转,已经属于侧开口式鞋结构,就不要再用舌式楦了。两者的区别在于舌式鞋的鞋舌是否可以自由翻转。
2.鞋帮结构的特点
整舌式鞋的鞋舌位置比较长,取跷中心的位置也略靠后。一般取OO’= 30~35mm。
为了突出整舌式鞋的整体性,一般采用前帮压后帮的结构,可以把“整舌”表现出来。装饰性的变化大都集中在前包头、鞋舌、侧帮等部位,一般不会轻易破坏前压后的镶接关系。
3.帮部件的特点
整舌式鞋部件的特点在前帮上,鞋舌与前帮连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造型增大了前帮的面积,显得有气魄,特别是马鞍形曲面形成一个完整曲面,给人以平坦、舒适的感觉。也经常遇到前帮与后帮连成一体的情况,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当然在技术处理上也要技高一筹。在整舌式鞋的背部一般不用横担之类的物件装饰,让顾客能直接看到整鞋舌的结构。
有些整舌式鞋的成品在设计室里看不出问题,马鞍形曲面是光滑的,但是在商店里摆放一段时间,鞋的背部就会出现细小的皱褶,好像是被穿过的一样。如果出现这种状况,也属于设计的失败,是因为跷度处理不到位,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在制取前帮部件时,为了使鞋舌与前帮共用一条中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实现:比楦法是通过“比两次”来完成的;旋转法是通过旋转前帮或旋转鞋舌来实现的;贴楦法是通过上打剪口、或者下打剪口、或者对打剪口来达到转换目标的。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但同时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不断试帮、不断修改。因为在比楦的过程中、在旋转样板的过程中、在贴楦纸打剪口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量是多少,都没有留下准确的数据,所以在样板还原(绷帮)时,只能去摸索,也就是在摸索中获取经验,进行加一点或者减一点的修正。
在结构设计中,为了表示清楚部件的变化关系、变化位置、变化量的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因为转换取跷的本身带有强制性,与鞋楦马鞍形面的自然状态是矛盾的,所以必须采用人为增加“转换跷”的办法达到还原的目的。
4.镶接关系的特点
一般的关系是前帮压后帮,设计时要从前帮人手,后帮一般配直口后帮或松紧口后帮。
5.整前帮的造型变化
整前帮由于面积比较大,有时需要有适当的装饰作点缀。参见彩图E系列。
彩图E-l是一款普通的整舌式鞋,鞋舌与鞋口采用沿口工艺,注意它的小马头是后添加的部件,在断帮的位置有一道前伸的切口,增大了鞋舌的比例长度。
彩图E-2是一款带花包头的整舌式鞋,前中帮与后帮连成一体,鞋舌上有一个花穗作为装饰。
彩图E-3是一款变型后的整舌式鞋,前帮与后帮连成一体,鞋舌上的装饰条插入在后帮之内。
彩图E-4是一款典型的整舌式鞋,鞋身简洁,只有前帮和后帮两块主要的部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鞋舌装饰条的变化、前帮分割前包头的变化、后帮分割后包跟的变化,以及鞋舌连接后帮的变化等。前帮上的锁口线位置很重要,位置太高脚穿不进鞋。位置过低鞋不跟脚,一般取在oQ线上。
彩图E-5通常叫做元宝式鞋,鞋口弯曲类似于“元宝”外形。这是是一种“无舌”的整舌式鞋,相当于鞋舌逐渐压缩变短,直至变无。因为用到转换取跷,所以当作整舌式鞋的另类产品。
彩图E-6是一种满帮式拖鞋,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鞋款,多用于女鞋。因为有后帮,所以属于满帮鞋类:又因为后帮很矮,起不到抱脚的作用,只能像穿拖鞋一样穿着,所以被叫做满帮拖鞋。从结构上看,后帮升高后就类似于元宝式鞋,也用到转换取跷,也属于整舌式鞋的另类产品。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