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底套楦鞋是指鞋帮脚与外底直接按孔洞串缝的一种线缝鞋,俗称克拉克鞋。这种鞋的外底上已经有了鞋孔,设计的关键是在帮脚上确定出相同的孔洞,然后进行缝合,外观上能看到帮脚与外底墙上的缝合线。
1.成品图
如图2-6-7所示,这是一款前开口式外底套楦鞋,鞋耳形状用假线缝出,侧帮与前帮成插接形式,后帮为双峰式软口包裹泡棉,帮脚与外底的孔洞相对应缝合。缝合外底线使用尼龙线或麻线。
一般克拉克鞋外底孔洞在40个左右,平均孔间距在7~8mm,为了便于加工,控制不同鞋号的孔数相同,里外怀的孔数相同。克拉克鞋底一般有底墙,使得帮脚的缝合线落在侧墙上。
如图2-6-8所示。
鞋楦下面是内底,内底下面是外底,外底鞋墙有一定的高度,在外底的上端有一个平面,一般在边距4mm的位置开有孔洞。帮脚缝合的位置不是在楦底楞处,而是在底墙高度位置,因此在贴楦找设计点的同时就要找到孔位线和孔洞。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使用配套的外底和鞋楦,外怀用美纹纸贴楦。
(2)将鞋楦放在底墙内,不用加放内底,垫起前跷,放平稳。
(3)用铅笔沿着底墙高度画一条线,这就是孔位线,接着把每个孔位标记在孔位线上。
这样处理虽然可以准确定出帮脚的孔位数目和孔间距,但是在楦面展平时还会有麻烦。注意前尖和后跟底口上的剪刀口要打在两个孔之间,不要减少孔洞的数目。
在楦面展平后要做三件事:
第一,在后身孔位线下面加2mm材料厚度量。在成鞋加工时鞋腔内还需要放入内底,这部分量在画孔位线时并没有考虑。鞋套的前身成封闭结构,依靠这2mm的空缺量来绷紧鞋帮,使鞋帮平整伏楦,但是鞋套的后身是开放结构,所以需要补充这2mm材料厚度量。
第二,在前尖后跟修整后,要保持原来孔洞数目。修整前尖底口时,以最后一个剪口为基准,量出实际需要的长度,再把孔位标记出来。
第三,在孔位线的下面加放4mm的打孔边距量,见图2-6-9。
图(a)是打剪刀口位置,不要打在孔位上;
图(b)是修整后控制孔洞数目不变,后跟部位的处理与前尖相同;
图(c)是加放加工量后的半面板,后身加2mm材料厚度,逐渐与前身相同;底口加放4mm边距量,把孔洞的位置也标记出来。
注意半面板上的设计点和4条控制线要按照原来的方法确定。
2.结构设计图
按照基础结构先设计出前开口式鞋。取跷的位置在鞋舌上,按照作对位取跷线的办法设计鞋舌.虚线为原轮廓线,实线为取跷后的鞋舌线,见图2-6-10。
标出孔洞位置,见图2-6-10 (a)。
在鞋的前头部位出现半面板背中线与直线背中线不相等的矛盾。对于开中缝鞋、开胆鞋、围盖鞋等通过工艺跷就能解决这个矛盾;对于素头鞋来说,要通过缩减鞋头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图(b)表示,处理前头的范围在最后一个剪口之内,先缩短孔位线的长度,使缩短后的孑L位线长度与原孔位线长度相同。最后再顺连处边距,注意孔洞数目不能变。
设计套楦鞋是在完成基础结构设计的条件下着重解决鞋帮与鞋底的衔接关系。设计软内底套楦鞋时,可以出现均匀皱褶;设计硬内底套楦鞋时,控制帮脚与内底周边长度相等,不能有皱褶;设计外底套楦鞋时,控制孔位线与外底基本相同,不能有皱褶。
1.成品图
如图2-6-7所示,这是一款前开口式外底套楦鞋,鞋耳形状用假线缝出,侧帮与前帮成插接形式,后帮为双峰式软口包裹泡棉,帮脚与外底的孔洞相对应缝合。缝合外底线使用尼龙线或麻线。
一般克拉克鞋外底孔洞在40个左右,平均孔间距在7~8mm,为了便于加工,控制不同鞋号的孔数相同,里外怀的孔数相同。克拉克鞋底一般有底墙,使得帮脚的缝合线落在侧墙上。
如图2-6-8所示。
鞋楦下面是内底,内底下面是外底,外底鞋墙有一定的高度,在外底的上端有一个平面,一般在边距4mm的位置开有孔洞。帮脚缝合的位置不是在楦底楞处,而是在底墙高度位置,因此在贴楦找设计点的同时就要找到孔位线和孔洞。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使用配套的外底和鞋楦,外怀用美纹纸贴楦。
(2)将鞋楦放在底墙内,不用加放内底,垫起前跷,放平稳。
(3)用铅笔沿着底墙高度画一条线,这就是孔位线,接着把每个孔位标记在孔位线上。
这样处理虽然可以准确定出帮脚的孔位数目和孔间距,但是在楦面展平时还会有麻烦。注意前尖和后跟底口上的剪刀口要打在两个孔之间,不要减少孔洞的数目。
在楦面展平后要做三件事:
第一,在后身孔位线下面加2mm材料厚度量。在成鞋加工时鞋腔内还需要放入内底,这部分量在画孔位线时并没有考虑。鞋套的前身成封闭结构,依靠这2mm的空缺量来绷紧鞋帮,使鞋帮平整伏楦,但是鞋套的后身是开放结构,所以需要补充这2mm材料厚度量。
第二,在前尖后跟修整后,要保持原来孔洞数目。修整前尖底口时,以最后一个剪口为基准,量出实际需要的长度,再把孔位标记出来。
第三,在孔位线的下面加放4mm的打孔边距量,见图2-6-9。
图(a)是打剪刀口位置,不要打在孔位上;
图(b)是修整后控制孔洞数目不变,后跟部位的处理与前尖相同;
图(c)是加放加工量后的半面板,后身加2mm材料厚度,逐渐与前身相同;底口加放4mm边距量,把孔洞的位置也标记出来。
注意半面板上的设计点和4条控制线要按照原来的方法确定。
2.结构设计图
按照基础结构先设计出前开口式鞋。取跷的位置在鞋舌上,按照作对位取跷线的办法设计鞋舌.虚线为原轮廓线,实线为取跷后的鞋舌线,见图2-6-10。
标出孔洞位置,见图2-6-10 (a)。
在鞋的前头部位出现半面板背中线与直线背中线不相等的矛盾。对于开中缝鞋、开胆鞋、围盖鞋等通过工艺跷就能解决这个矛盾;对于素头鞋来说,要通过缩减鞋头长度的办法来解决。图(b)表示,处理前头的范围在最后一个剪口之内,先缩短孔位线的长度,使缩短后的孑L位线长度与原孔位线长度相同。最后再顺连处边距,注意孔洞数目不能变。
设计套楦鞋是在完成基础结构设计的条件下着重解决鞋帮与鞋底的衔接关系。设计软内底套楦鞋时,可以出现均匀皱褶;设计硬内底套楦鞋时,控制帮脚与内底周边长度相等,不能有皱褶;设计外底套楦鞋时,控制孔位线与外底基本相同,不能有皱褶。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