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新消费主义之感性化消费、小众化消费与娱乐化消费

新消费主义之感性化消费、小众化消费与娱乐化消费

合作之后,“森马生产一系列相关服饰,灵感来自黑蜘蛛与托尼·斯塔克的服装”,森马希望将电影服装延伸到成衣设计。

  新消费主义之一:感性化消费


  


 

 


  美特斯邦威是娱乐营销的先行者


  让他们在娱乐中领悟消费乐趣


  其实,80后消费主张逐步由“生存型”向“享受与发展型”转变。


  80后从小家庭环境相对富足,童年随心所欲,生活助长了他们的娱乐心态。又恰逢中国娱乐业快速发展时期,形形色色的玩具、娱乐产品在他们心灵打下了烙印。他们走上社会后,舞台开始不再仅仅属于明星,他们可以通过播客播放自己的电影。专栏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专利,他们可通过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比于70后有钱买房的“物质化消费”,80后则强调“感官型消费”,买CD、上网、互动游戏、旅游、聚会、健身等。贪玩、尽兴,追求快乐生活,是他们的典型特征。


  有数据显示,多数80后把月收入大约18%花在休闲娱乐上,20%花在外出旅游上,为此支出的交通费都占到16%左右。


  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所做的“21世纪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个人电脑,耐克、阿迪达斯市场份额均超过了10%。


  “从深夜KTV里他们舞动的身影,从娱乐选秀节目上他们的呐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喜爱娱乐。”著名策划师李光斗说:90后讨厌说教,讨厌教条,讨厌一本正经。


  其实,对于80后、90后来说,如果将品牌理念特质融入到娱乐中,给予他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感受,他们在娱乐中就能领悟到消费乐趣。


  比如,耐克公司专门设计一种电脑游戏,让参与者在游戏中与球王乔丹一起打篮球。在“劲舞团”游戏中,玩家们则可以用美特斯邦威提供的虚拟服装随意装扮自己。随着3D电影大热,Armani Exchange 3D广告附带在了期刊杂志等媒体,还会附带赠送3D眼镜。


  而消费者在电影院里看《钢铁侠2》时,人们欣赏到插播带有影片片花的森马广告。


  其实,在《钢铁侠2》中国官方首映礼上,森马与影片服装设计师玛丽·索福瑞斯共同推出了《钢铁侠2》Special Collection潮服发布会,包括了强调运动感和科技感的赛车服等系列。


  “非常棒”,将原本超级英雄造型转化为成衣系列后,索福瑞斯表示非常兴奋。


  合作之后,“森马生产一系列相关服饰,灵感来自黑蜘蛛与托尼·斯塔克的服装”,森马希望将电影服装延伸到成衣设计。


  而从2009年4月份开始,美特斯邦威在全国2000多家专卖店开设变形金刚专区,推出变形金刚动画版产品,并在市场上热卖。


  这源于《变形金刚2》影片中,美特斯邦威的植入镜头。


  据介绍,植入镜头有两处较为明显,路边“Meters/bonwe美特斯邦威”广告牌,以及“Meters/bonwe不走寻常路”的车身广告。另外还有3个植入广告镜头。


  这次美特斯邦威的广告植入,得益的不仅仅是美特斯邦威,通过植入中国广告,也会吸引原本就是美特斯邦威的消费者,走进电影院。


  受到变形金刚动画版产品热销的启发,美特斯邦威开始了卡通之旅。{page_break}


  美特斯邦威服饰去年推出了卡通系列T恤产品MTEE。


  其中一款T恤,正面印花图案是孙悟空扶着土地爷,还给孙悟空戴上了红领巾,胳膊上又加上了少先队大队长标志“三道杠”,这件用英文写着“YOUNG PIONEER IS MY NAME”(少先队员是我的名字)受到热捧。


  “与60后、70后消费者相比较,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卡通影响更大,”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系主任赵伟国说,以前童装用到的卡通形象,逐渐被大众服装品牌改造为带有情节性的、成年人也可以穿的服装。


  其实,班尼路、森马、优衣库近年来都推出了类似的卡通形象授权产品。


  “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有着强烈的回归率真的冲动。”服装界的“卡通旋风”,在服装设计师陈慧华看来,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其实,MTEE的热销与代言人选择也有很大关系。


  MTEE代言人周杰伦、街舞组合 STOCREW和BEATBOX等,在80后、90后中有很多粉丝。


  在周杰伦之前,美特斯邦威代言人是郭富城。虽然呼声极高,但对于80后来说,他属于上个世纪,选择周杰伦被认为是美特斯邦威最得意的大手笔。


  起初,周成建并非看上了周杰伦的人气,而是相中了其个性。他的歌永远是懒洋洋的,他的表情也总是酷酷的,带着点叛逆,这也是年轻歌迷喜欢他的原因。


  而2009年下半年,随着营业额大幅提升,凡客觉得应该做品牌广告。


  他们在网站上进行代言人评选调查,也向广告公司征询意见,但人选总让CEO陈年“感觉不对”,直到韩寒和王珞丹的出现。


  但是,陈年并没有选很酷的场景,而是韩寒在街头喝完馄饨汤擦擦嘴的情景,“我就是想表达出意见领袖日常生活的一面。”陈年说。


  “其实这就是凡客文化。”陈年说,因为卖服装就像Facebook,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


  如今,韩寒已经成为凡客的一种符号性元素。


  而故事最容易贴近人性,并使得商品更有情感。


  “一个来自‘B612号小行星’的金发小男孩,他被自己钟爱的一朵玫瑰伤透了心,在候鸟的帮助下从小小的星球出走,游历了众多小行星后来到地球。”《小王子》正是2010年谜底秋冬季的设计主题。


  设计师设计了多款带有小王子元素产品:如飞行员眼罩和帽子等元素的设计。在店铺,各种布帘、吊篮上也会有这一季的《小王子》故事中星球的印花,在橱窗展示中还有故事的单元节选。


  “以故事作为服饰每一季设计主题,可以帮助产品更好的营销。”服装产品销售专家贾小艺说,对顾客体貌和风格要求也并不严格,设计感和时尚感都比较鲜明,容易抓住顾客的心。


  而要抓住顾客的心,不仅仅是故事,还需要新的媒介。


  款式重于质量,我喜欢,我选择


  “我不会傻到为了一个名牌商标去浪费血汗钱。”江南说。


  26岁的江南是外企职员,是公司里出名的“血拼族”,她说这句话是针对她母亲对她的评价:工资左手进右手出,全穿身上了。


  确实,江南的衣柜里,并不全是名牌,也有大量从小店淘来的,“惟一标准就是‘喜欢’。”江南说。


  “像这件风衣1500多元,因为非常喜欢也就买下了。”80后梁静也这样说,有些衣饰来自小店,虽然做工和品质都逊色许多,但只要喜欢,她都会出手。


  “我属于冲动购物型,会不定期,不定量购买。”1985年出生的方蔚比较青睐ONLY、艾格,每月至少需300-800元,遇到喜爱的衣服也许会一下子花上千元。


  80后来了,情感消费也来了。对产品“情感满足”的重视,在他们眼里已胜过产品的“功能价值”。“‘爽’最重要。”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林姿含说。


  其实已有调查表明,虽然“自己确实需要的产品”占了首位(21.5%),但“喜欢的”却以19.5%的比率紧随其后。80后只要“我喜欢”,其他无关紧要。


  “我们上一代人,质量保证是最重要的,但对于80后来说,可能品牌文化或它所代表的品位,以及潮流会更重要。”李晖说。


  也正是如此,2003年,麦当劳将“常常欢笑,尝尝麦当劳”的家庭主题,变为“我就喜欢”的广告新诉求,将营销重点从过去的小孩及家庭集中到富有活力的年轻一代。


  “80后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产品外观对他们刺激强于内容刺激。”有专家认为,80后正引领中国进入“感性消费时代”。


  而在对80后和他们父母“买东西时最看中的因素”调查中发现,80后们更看中款式,占49.1%,父母更看中质量,占57.9%。


  显然,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越来越低了,购买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根据对年龄在19-25岁学生的调查显示,30%男生买服装频率是每月一次或两三次,56%男生每两三个月会购买一次;女生服饰消费更频繁,70%的女生每月购买一次或两三次,28%的女生每两三个月购买一次。


  “只要买到了新的衣服,我绝对会当场就穿上,让销售人员包起来把旧的带走。东西买来就是用的,有了新的自然感觉新鲜。有时候买衣服也不是很贵,就是为了多换换,图个新鲜和款式。”吴静说。


  由此,企业首先要在产品款式和外观设计上下功夫。


  苹果公司也正是由于在产业设计上的特色,尤其是注重产品颜色设计,使得iPod音乐播放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现在2000元左右婚纱比较热销,尽管这个价位质量一般,但因款式多样成为80后选择的热点。”广州芝柏婚纱市场策划部人员周全斌说,甚至有人选择黑色等婚纱,观念前卫而新潮。


  “消费者懂得如何去消费的时代开始了,”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说,我们需要以最快速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为此,美特斯邦威拥有一支130多人的自主研发团队,每年推出7000多款产品。从设计到上架的周期只有50天。


  麦考林定位90后的新品牌正式上线,“款式多、更新快的服装产品,能更好满足90后的消费热情。”


  同样,七格格TOP潮店拥有一支“15位年轻设计师+1位专职搭配师”的团队,每月最少推出100-150个新款,保证店铺内货品不少于500款。{page_break}


  而每次上新款后,七格格首先会将新款设计图上传到网店店铺上。比如准备上80款新装,会设计出200多款新款,让网友们投票评选,并在QQ群中讨论,最终选出大家普遍喜欢的款式进行修改。反复几个回合,最后上架。


  这完全颠覆了大牌设计师引领时尚潮流的传统模式。消费者开始真正决定款式走向,而不仅仅由设计师来决定流行和款式。


  其实,要适应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不仅仅是款式的创新,还需要产品中体现出80后、90后所热衷的文化。


  2007年夏天,27岁的李宁设计师周小凡似乎怎么也抓不住年轻消费者的思绪。


  于是他和同事天天趴在网上结识年轻朋友。一个偶然机会,他在天涯、猫扑等网站上看到了“囧”。


  “囧”原意“光明”,却因为字形缘故,被赋予了郁闷、尴尬的含义。他突然感觉到,年轻一代在盛世中国会有怀才不遇的状态。


  于是一个月后,色彩鲜艳的囧鞋设计图问世了。结果一上市便销售一空。


  周小凡找到了一种情绪的引爆点。


  但是,李宁品牌的运气并不总是那么好,随着80年代记忆的远去,李宁这个名字所感召的一代消费者亦逐渐步入中年。


  于是,为了吸引80后、90后,李宁进行了换标。


  但是,换标后的李宁,产品没有多大改观。而企业转型不仅是口号的转变,是运营系统的革新。


  耐克和阿迪达斯是以“专业运动”著称的,款式上比较肥大、宽敞,色彩也相对黯淡。KAPPA没有盲目跟随,故意把产品设计成“紧身”、“性感”和“色彩斑斓”,开创了“时尚运动”。


  然而有专家分析,李宁在品牌创建期,却没有与耐克、阿迪达斯进行有效区分,在产品设计层面与他们雷同,“把LOGO去掉了,可能看不出谁是谁的产品”。


  李宁应该借用这次“变脸”契机,把核心工作放在品牌战略的“变革”上,与耐克、KAPPA进行有效区分,从而演绎品牌独特精神。


  “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就需要用品牌内涵来感化消费者。


  比如:安踏运动鞋的“我选择、我喜欢”口号与青年人的极限运动结合起来,耐克则传播一种独特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些品牌都是在试图打造张扬个性、凸现自我生活方式。做不到这一点,80后很难对品牌形成偏好。


  但是,“过去搞个概念,消费者就能接受,但现在再这样做就很难了,”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说,现在消费者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


  “当品牌不能充分表达,或者品牌不被周围群体广泛接受时,自然会被抛弃。”搜狗市场部高级经理张隽说,要么有独特产品,要么在品牌和用户间保留默契。


  其实,80后往往注重品牌精神,同时希望形式与细节的新变化。


  这也包括商业。


  比如,商家打出“限量购买、存货有限、机不可失”的宣传语,他们陷入冲动化购买氛围。


  其实,在冲动性购买的外表下,包裹着更为重要的个性内核。


  新消费主义之二:小众化消费


  不认大牌,热衷潮牌


  此前,多有言论称:80后是草莓一派,甚至垮掉的一代。


  然而他们是最张扬个性的一代。作为中国第一批“独生子”,造就了独立意识。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地球村进程洗礼后,他们欣赏创新、尝试创新、享受创新。“酷”、“炫”是他们的网络语言。


  只有创造“酷”劲十足的产品,才能赢得他们的心。根据零点公司调查显示,80后对品牌极为挑剔,品牌不仅要质量上乘,还需要有个性,并且包含时尚和流行的元素。


  他们穿着追求与众不同甚至前卫,原先人们穿衣裳一有破洞就打个补丁,总担心露丑,80后群体则爱穿有破洞的衣裳”。原先人们穿衣裳总是把小件衣服套在里边,80后群体则把大件衣服穿在里边,看起来像塔松。


  “他们很敢穿。”东方百货企划负责人陈小姐说,看到很多新潮服饰很好看,但自己作为70后不敢穿,而80后没什么顾虑。


  37岁的消费者陈琳也有这样的顾虑,看到喜欢的衣服,第一反应是“这能不能穿上街”,而80后则是“会不会已经有很多人穿了?”


  “我们对时装不会有先入为主的束缚,但不喜欢随大流。”正在小店里购物的小D说。


  其实,走在街上,可以看到更多90后背着LV包包,穿着ONLY外套,再配上一双只要几十元的时尚休闲鞋,“混搭”成为时尚界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语,它不仅考验穿着者的搭配功底,也考验着他们的时尚胆量。


  “我有我风格”,这些都导致了更加前卫、个性、新鲜的消费行为,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


  这是时代的印记,就如若干年前,“蛤蟆镜”、“喇叭裤”、披肩发的盛行。


  “80后是张扬个性的一代,这对我们也是个挑战。”很多服饰厂商说,如果抓住了80后着装特点,将赢得可观市场。


  如果说,70后对奢侈品大牌认同感更高,80后更喜欢彰显个性。70后可能喜欢从《VOGUE》、《ELLE》等时尚杂志上了解现在的时尚是什么,而80后喜欢杂志在《Milk》《Coldtea》上找到小众潮流。


  前年年初,杭州大厦Celine专柜,一款和飞跃合作设计的板鞋一炮走红。


  与此同时,早已寻觅不到的老牌国货飞跃、回力鞋,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狂澜。这些逐渐退出市场多年的老牌国货,经老外之手包装成小众潮牌,迎合了年轻人消费心理。


  “现在年轻人不认大牌,而更讲究个性。”银泰武林店相关负责人说。


  在福州一家猎头公司上班的鲁小姐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鲁小姐的同事五成以上是80后,他们对福州有哪些知名品牌是一清二楚,但他们穿的名牌并不多,“当品牌服饰的款式无法让他们满意时,他们舍弃品牌转而购买那些时尚的服装。”


  日本服装协会推出的《中国新人类—80后研究报告》也指出,80后并不盲目信奉名牌。就如一位商场管理者的90后女儿告诉他,同学们觉得商场卖的牌子不够潮。


  而经营一家服饰店的小翔说:“我这里的很多货品都是一件一件淘回来的,没有什么牌子,但年轻人就是喜欢这种独一无二的感觉。”


  王磊在上海中山公园商圈开设了一家90后服饰店——“草莓店”,所有衣服都采用粉嫩色系,有卡通系列、达人系列等多种款式,这些都迎合了90后情感购买需要。{page_break}


  其实,“个性潮牌”于近年纷纷涌现。


  “所谓潮牌,就是低调的奢华,小资小众的品位。”P+百货的老板兼买手Royce说:“许多消费者每次去买千篇一律的奢侈品牌,买回一堆容易和别人撞衫的衣服,渐渐兴致就不高了。”


  而这些潮牌,店面数量不多,体量也不大,使得这些潮牌给人以小众化的印象,这恰恰符合90后追求个性化着装的要求。


  其实,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逛小店,诸多年轻设计师成为小店主人,在自己的天地里做着同龄人喜欢的东西。


  各大百货“少女装”、“少淑装”楼层,也是人流最多的地方。


  而随着传媒信息的日益国际化,80后开始不再满足于走在国内时尚的前沿,80后开始将目光瞄向“海外代购”,“个性消费DIY”也开始风靡,自己挑选自己需要的原料,自行设计。


  个性定制成为他们的热点,在去年中秋节、圣诞节,针对这两个节日,“别众”就已销售了上千个订单,从情侣服装、抱枕到名字项链……个性化需求千奇百怪。


  在淘宝网上,输入“定制”关键词,以搜索到相关产品达91.1万件,其中包括8.1万件服装。


  而阿里巴巴诚信通用户酷绅公司提供的定制衬衫包括近3000个号型,除了尺寸,顾客还可以自主选择衬衫的颜色、面料、领型、袖型甚至包括纹理。


  由此,目前国内上百多家经营网上个性礼品定制中,有7家已经拿到资金量上千万级的风险投资。


  这就要求,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化,不能千篇一律。


  比如ONLY、季候风、淑女屋等服装品牌。


  那么对于80后、90后来说,什么产品最酷?


  物以稀为贵,限量制造疯狂。


  比如,耐克推出PigeonDunks,使得数十位争抢的耐克迷在销售店发生冲突,直到警察赶到才解决了问题。


  而限人也是一个策略。


  在英国滑板品牌西拉斯&玛丽亚的东京店,消费者每次只能进20人,其他人需要站在门外等待。在前一批购物者离开之后,货架上的产品会重新更换。消费者乐此不疲。


  抢购开始了。在2010年11月23日早8:00前,H&M工作人员已经完成了对消费者发放腕带编号工作。在寒冷的冬季,疯狂的消费者们在此守候一夜,才能买到新款产品。


  而在香港,H&M分发了16种不同颜色的腕带,每种腕带发20个,并且在门口清楚地写清每种颜色腕带持有者抢购的时间。拿到编号之后消费者可以解散,在指定时间凭腕带进店“秒杀”。


  这意味着排在前320名的消费者最有可能抢到最新产品。


  这对于80后消费者来说,是生活的享受,也是娱乐的组成部分。


  新消费主义之三:娱乐化消费

来源:服装界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