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韩国致癌服装惊现中国

韩国致癌服装惊现中国

这些不合格的“毒衣服”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入我国市场的,若通过正规渠道,相关部门怎会如此不注重质量把关?让这些“毒衣服”是流入市场,毒害中国消费者。

  这些不合格的“毒衣服”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入我国市场的,若通过正规渠道,相关部门怎会如此不注重质量把关?若从入境伊始便发现问题,从源头把关,想必这些“毒衣服”是断然不会流入市场,毒害中国消费者的。


  毒服装惊现中国


  合格率仅为50%,致癌染料超标高达30.4倍,数据无疑是触目惊心的,数字的背后是消费者健康利益受损,其危害不容小视。



  浙江工商局4月11日发布了一份监测报告,说在杭州、宁波、温州三地抽检了34批次的韩国进口服装,仅17批次合格,合格率仅为50%。在一款外套中,居然查出使用了中国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致癌的染料联苯胺,并超标30.4倍。


  这17个批次的产品明显不符合国家标准,品种包括连衣裙、女裤、男西装、羊毛衫、上衣等,整体质量状况较差。而服装面料纤维含量的检测,是服装产品内在质量检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检测的17个批次的产品中,有8个批次的服装的纤维含量标注与实际检测的含量不符。


  不合格商品涉及SHE’S MISS、ZIOZIA、O’2nd、MOGG PINK、SIEG FAHRENHEIT、collncos、HAZZYS、D’modes等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监测的一款标称黛玛仕(郑州)服饰有限公司总经销,商标为“D’modes黛玛诗”的针织外套中检出了《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明令禁止使用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联苯胺,该染料属于国家纺织服装中禁用、不得检出的4种可对人体直接致癌的染料之一。


  但经检测得出,这件衣服的联苯胺含量很高,达到了608毫克/公斤。国家相关标准中对该物质含量的限量是20毫克/公斤。也就是说,这件衣服联苯胺含量超标达30.4倍。


  进口服装近年来在国内事故频出。就在浙江,几年前,曾有一批路易威登、雨果博斯等欧洲名牌进口鞋质量不合格,被公开销毁。而2011年,上海口岸进口服装抽检不合格率甚至高达55.8%。仅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口服装11500批,货值2.2亿美元。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其中5625批货物实施抽样检测,不合格的超过3100批,不合格率高达55.8%,其中色牢度、PH值、偶氮染料、甲醛等成为重灾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关注这些进口服装的来源国,会发现他们的质量标准其实很严格。比如韩国在2011年,其纳米材料标准就与欧美接轨了,他们上报WTO的修改标准中,连儿童服装的包装袋上都严禁添加有害物质。美国对进口服装的要求更严格,标签上必须标明原产地、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或外国生产商的名称。


  但是,这些东西一进中国,却变了味。不只进口服装,进口玩具、食品等近些年都成为质检重灾区,如5000元的衬衣一撕就破的新闻不时出现。


  背后利益链条浮现


  进口商只关心如何抢占市场,如何赚钱,商家逐利无可厚非,可毫不关心产品质量,不得不说是一种抛弃自身社会责任感的不负责行为。更令人感到后怕的情况是,商家明知衣服不合格还要进口,此种利欲熏心的行为,应受到谴责和严厉处罚。


  进口商——你进口这些衣服的时候实地考察了吗?你对这些衣服的质量了解吗?从不合格率为50%和超标30.4倍的数据,我们可看出进口商并没有深入探究衣服质量,他们也毫不关心这些。


  在进口服装热度上升的过程中,品牌商为了节约成本开始将生产向中国输出。一位服装厂老板向记者透露,“其实很多进口服装都是在国内加工生产,贴牌出口后再复销回国内市场”。


  数据显示,1-2月,浙江省国货复进口服装468.8万美元,增长21.2%,占19%。2月份,浙江省自欧盟进口服装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7倍,占同期全省服装进口总值的44.2%;国货复进口服装256.5万美元,增长1.2倍,占18.9%。


  上述服装厂老板还透露,为了保证生产地在国外,很多国外品牌将工厂的“半成品”运回国内,进行最后步骤加工后再销往中国。{page_break}


  业内人都知道,说是进口品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进口产品,都是在国内或中国周边地区代工贴牌,再转个弯“进口中国”,代工的范围,已从参与工序逐渐过渡到生产产品,而有的原材料也要依赖中国,就包括近年风靡的韩国服装。


  但是,代工不代工并非关键,谁的品牌谁负责。理论上,不管进口服装还是本地服装,就安全系数来说,本地的质监部门理应为消费者树起一道高效防火墙。


  监管体系不完善


  作为经销商来说,对“致癌服装”及时进行召回固然必要,与此同时,我们不免要追问,“致癌服装”何以能够一路“绿灯”,漂洋过海闯入市场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报关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服装类商品,海关检查一般是核对商品数量、标签等方面,对于衣服材质问题一般不会特别检查,只会针对某些重点对象、重点方面进行抽查,因此,有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流入是很正常的现象。


  “韩国进口服装这个定义比较模糊,是从韩国生产直接进口而来还是进口品牌在中国生产?这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是前者,抽查制是国际通用方法,但也给质量问题产品留了漏洞;如果是后者,那么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平时的市场监管工作,包括生产和销售,这次浙江工商局的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对于进口商品的质量把关,相关部门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压根就懒得过问,一来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二来也错过了发现其他问题的可能,危害甚大。可能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把关需要一定的成本,但与消费者所需要付出的健康成本相比,与召回不合格衣服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相比,恐怕是芝麻之于西瓜,小巫见大巫,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相关部门的公信力,相关部门应该算好这笔账。


  我国商家出口商品一般都是“择优出口”,而韩国商家却对我国出口“毒衣服”,笔者不禁感到胸闷。一方面,我国“择优”出口商品,不在于我国商家有多么崇洋媚外,而在于外国对于进口商品质量把关十分严格,门槛也设得高,并没有给我国的“非优”商品以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从进口韩国“毒衣服”事件中,可看出我国对于进口商品质量把关不严到了何种程度,几无门槛。


  从进口源头杜绝外国“毒衣服”


  从进口源头保护消费者利益势在必行,相关部门不仅要对正规渠道进来的商品质量严把关,也要对非法的进口渠道进行严厉打击。


  其实国家质检总局从去年开始已经对进口服装进行重点监测,检验结果表明,去年全年批次不合格率达10.2%。其中,进口服装的安全和成份指标不合格现象突出,包括色牢度包括成分与标识不符,包括pH值超标都成为了显著现象,其他不合格的项目还涉及甲醇含量超标、禁用偶氮染料不合格,不合格产品的产地主要是来自像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印度、葡萄牙、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靠商家自觉、靠消费者甄别,都无法彻底杜绝不合格商品的进入,因而从进口源头保护消费者利益势在必行,相关部门不仅要对正规渠道进来的商品质量严把关,也要对非法的进口渠道进行严厉打击。若以外国对进口商品把关之严,所设门槛之高来看,韩国“毒衣服”是断然进不了这些国家市场的。


  这些年来,无论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还是“豆腐渣”工程的泛滥等,在很多影响重大的恶性事件当中,监管体系的不作为乃至乱作为,都是至关重要的“祸根”。


  终告消费者


  在“哈韩风”的指引下,一些消费者对韩国的服装热情追捧,争相购买,并以穿韩国进口服装为荣,久而久之便忽略了质量问题,对韩国服装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韩国“毒衣服”的大量涌入,消费者也有一定责任。韩剧、韩国明星的风靡,让一些国人对韩国元素产生了向往和崇拜,仿佛韩国人穿着破烂服装都是时尚的。在“哈韩风”的指引下,一些消费者对韩国的服装热情追捧,争相购买,并以穿韩国进口服装为荣,久而久之便忽略了质量问题,对韩国服装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在中国消费者的溺爱之下,韩国服装畅销无比,导致韩国衣服厂商利欲熏心,粗制滥造,不惜以牺牲中国消费者健康为代价,只为赚取更多人民币。从韩国“毒衣服”事件中,中国消费者应吸取教训,理性对待韩国服装,要知道,并不是所有韩国人都是时尚和帅气的,同理,也并不是所有韩国服装都适合穿在身上的,所以,消费者在选购韩国服装时还须保持最起码的警惕性。


  这一次,面对韩国进口的大批“致癌服装”,公众既要对诚信缺失的商家表示谴责,同时,更对监管体系的形同虚设表示叹息。事实上,如果相关监管体系不能受到严肃的问责与追究,那么,不仅会有“致癌物质”侵害公众健康,也必然会有更多的问题商品大摇大摆闯荡市场!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