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百货商场中高档男装品牌八成以上的服装都是‘洋名’,这些产品大多来自广州、惠州等地。”广东高尼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富浩表示。而奶粉行业的“洋品牌”大概有200个左右。
连日来记者在广州一些百货商场等零售市场走访发现,中高档品牌男装、珠宝、日化行业的傍“洋名”现象十分普遍。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这样做并非违法,但是国产货挂外国注册的牌子的做法有欺诈消费者之嫌,不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界定、规范这种挟“洋”自重的现象。
服装:男装“挟洋自重”价格离谱
凯迪东尼、路卡迪龙、爵士丹尼、马思图、迪赛……记者在天河城百货、广百、广州友谊、摩登百货等在多家百货商场男装区走访发现,不少男装名称都叫得很“洋气”。在天河城百货一家某“洋名”男装品牌柜台前,记者随意挑选了一件短袖衬衫,标价为1280元,而一些标示含有桑蚕丝成分更是要价2680元,售货员告诉记者,现在夏季服装清货可以打5折。当记者询问该品牌出自哪里时,售货员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德国品牌服装。当记者询问,为什么吊牌产地写明是广州时,售货员说:“产品在广州生产,现在很多国外品牌服装都在国内生产,如果全部进口那价格会很贵。”随后记者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上进行了查询,网站上显示,该品牌的申请人是李×顺,注册公司是广州×彩贸易有限公司,申请时间是2002年。
在广州友谊男士馆路卡迪龙男装品牌专柜号称是意大利品牌,不过在记者再三追问下,销售人员坦承该品牌是从广州流花服装批发商圈发家的。记者随后走访的过程中,多个柜台的售货员都称自家的品牌来自国外,其中又以来自意大利和法国的居多,而这些取“洋名”的商品的产地基本都产自广州、上海、福建等地。
珠宝:傍香港名牌误导消费者
记者多方调查后了解到,目前广州市场上真正的国际珠宝品牌无非有卡地亚、蒂芙尼、宝格丽、梵克雅宝等几家;来自香港的则有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麟、六福、金至尊等等,国外及香港知名品牌屈指可数,但仍然有不少国内品牌宣称自己是来自欧洲某个国家或来自香港,有皇家御用钻石饰品的血统等等。
其中自称来自香港的国内珠宝品牌数不胜数,六×典雅、金×福。然而当记者尝试拨打这些品牌的香港电话时,却显示为空号,或者无法接通,无人接听。
对此,六福集团市场推广部相关负责人陈佩妍郑重指出,记者提到的这些品牌跟“六福”不存在任何关系,六福集团旗下除了“六福”,亦并无其他品牌。
{page_break}
她认为,这些品牌并非香港品牌,消费者在不了解行业知识的情况下极易被误导。
日化:“洋品牌”来自本地批发市场
在日化产品领导,记者了解到,很多品牌的公司名称一栏都会同时标注两个名称,比如:“意大利×××国际集团 广州市×××化妆品有限公司”,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直接写“中国区营销中心”或“中国区总代理”等字样,虽然不直接表明,但让消费者感觉其是来自国外的品牌。还有更直接的是在广告宣传中直接告诉消费者自己的身份,比如某护肤品的广告语是“来自法国水自然的护肤品牌”,还有的就标榜自己获得了外国某个品牌授权,同时在品牌的背后还有一段或唯美或感人或具有渊源历史的品牌故事。
广州某公关公司负责人彭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洋马甲”相对几年前来说已经是在不断“升级”,以前很多品牌说白了就是完全杜撰瞎编,没有任何依据,唯一的依据就是看市场看哪个品牌做得好、有卖点、有热点,就依葫芦画瓢照着做。而现在很多品牌会投入更大,戏也做得更足,一般消费者很难觉察。比如,现在很多所谓“洋品牌”不直接说来自哪个国家,而是直接说添加了来自哪个国家的温泉水或海洋水,在成分上做文章,围绕成分编造离奇故事。
近日,有消费者报料称,“九美子”的化妆品其实也是本土产品。记者登录九美子官网,打开其广告宣传片,以日本的国花樱花作为背景主色调,搭配以日本富士山、和服剪影等经典日本元素,而就是这个浑身散发着日式风情的品牌,实际上却跟日本一点关系也没有。记者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网站上查到,其注册人为“广州九美仟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就在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371-375号某大厦南塔2701、2715-2718室,同时该品牌除了被注册为化妆品外,还注册了珠宝首饰。
另外,九美子在2003年已经注册过一次,注册人是“曾×勇”,注册地址是广州市机场路兴发广场14街13号,这与九美子宣称进入广州的时间相一致,而商标图像中的“JIMMI”也与现在九美子官网的域名一致,这个所谓的来自日本的“洋品牌”,实际上最初的出生地就是白云区批发市场。记者致电广州九美仟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勇,其也明确表示,九美子就是本土品牌。
冠了“洋名”不能自称进口货
广东华安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江志宏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是在国内注册的品牌、由中国企业法人生产产品则属于国产货,即使是在国外加工的,也不能声称是进口货,在外国注册的企业法人生产的产品才能称作进口产品,法律上对产品是否属于进口货或者外国公司,是以《公司法》《民法通则》为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可以要求工商部门依法查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并要求赔偿,如不行,消费者可以欺诈为诉讼理向法院诉讼。
如是中国人在国外注册的公司,即使在国内找工厂代工,这个在法律上也是外国产品,虽然是中国制作但是身份是国外。“他们是穿了马甲,钻法律空子”。要杜绝这种现象,除了修改法律,别无他法。
观点碰撞
“洋名”符合WTO贸易规则
{page_break}
广东省著名知识产权专家、律师尹学谦则认为,品牌起“洋名”,恰恰是在WTO规则之下,符合中国法律及市场一体化原则的。
产品只要是进海关就是进口,称作进口商品没有问题。国产品牌境外加工的产品,只要符合国家质检总局《产品标识标注规定》的要求,即所有产品销售时只要把产品信息包括产地用中文表明即可,不能欺骗消费者。
尹学谦指出,其实商家的这种行为主要是利用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不信任、过分追求国外品牌的心理,希望用给自己品牌镀上“洋货”金。
王丁棉也认为,不能一棒子打死国外代工现象,最重要的还是看产品的质量。如果企业找的是当地国家认可的有资质的工厂代工,产品符合检测标准,过关手续齐全,是合法途径进入中国的,这样的产品相比走私入关的奶粉是有质量保障的,也是符合WTO贸易精神的。
“傍洋名”途径
1通过国内商标代理公司注册国外商标,挂靠个国外总部办公地址,产品生产、销售及品牌持有人都在中国
2是通过吸引海外企业成为小股东,然后正大光明地推广自己的洋名。
奶粉业
1在国内申请公司去国外委托加工
2中国人在国外找当地人合作伙伴,以该当地人的名义注册品牌或者公司,实则由中国人操作运营公司
3注资国外牧场或工厂
【相关报道】
披件意大利“马甲”万余元搞定
记者调查发现,注册一个国外品牌几千块钱就可以搞掂。记者通过网络查询的结果是,注册不同国家的商标的收费标准不一样。在淘宝网挂出国外商标注册申请公开价,公司申请注册980元,个人则要1200元。
调查:注册香港商标要价约3000元
记者联系到一家总部在北京的注册国际商标代理公司,该公司的工作人员苏小姐表示,注册意大利的商标,费用大概在1.2万元,而注册香港的商标为3000多元,提供服务包括前期查询、注册申请、审核和公告,完成注册时间大约需要1年左右。公司申请注册只需提供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商标名称和相关图案的电子版。这位工作人员还坦言,目前很多国内服装厂家通过他们公司注册国外商标,而生产销售都是在国内,是营销宣传的一种商业策略。
最后,这名工作人员还特意叮咛记者注意事项,在国外注册完公司后不能直接在内地生产,因为国外公司在内地没有实地经营权,但其转换也非常方便,要么找一家加工厂进行商品生产的委托授权生产即可,要么在国内进行商标同步注册,但宣传时仍说自己是国外品牌。
“这样做保证你什么问题都没有,完全合法。”而迪赛男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虽然标榜自己是意大利品牌,其实生产销售却在国内,但只要服装吊牌上注明产地是国内,以及授权代理商、制造商、地址、电话等信息,不存在欺诈行为,就是合法的。“工商没有规定国外品牌就一定要在国外生产,除非是写原装进口。”
析因:傍个洋品牌就能定高价
为什么要傍“洋名”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曾富浩表示,如果不宣称是国外品牌,根本卖不上价;另一方面,相比女装,商务男装更易于模仿,而且变化较小,售卖周期可以很长,导致了洋名集中于这个领域。
马王世家(香港)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晓凌告诉记者,目前服装“洋名”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国内商标代理公司注册国外商标,挂靠个国外总部办公地址,产品生产、销售及品牌持有人都在中国:另一类是通过吸引海外企业成为小股东,然后正大光明地推广自己的洋名。她指出,到国外去注册一个商标然后在国内生产销售在业内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注册一个洋品牌相当容易,几千元上万元就搞定,而洋品牌更便于宣传炒作也易被消费者接受,在一些高端百货商场更能获得商场位置好、销售返点低等超“国民待遇”,甚至可以节约相当可观的一笔推广费用。
多位百货负责人均表示,百货选择品牌除了看注册地外,更看重的是品牌在市场影响力和在消费者的号召力,在引进品牌时更注重面料和设计。“这些品牌,不过无论是在国内注册还是国外注册,只要设计和质量好,档次符合商场定位,我们都欢迎。”广州友谊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也表示,广州商业物业这几年爆炸式增长,商场供大于求招商难度加大,对于百货公司来说,引进国外大牌,不仅要给好位置、大面积、低租金等进场条件,甚至要商场倒贴装修费用。
“洋名”可节约过半成本
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指出,奶粉行业的“傍洋名”现象涌现,主要是源于市场需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国内乳企出现信用危机,国内消费者不相信国内品牌,转向选购洋品牌,消费者相信洋奶粉质量的心理被利用,出现一批中国人海外注册奶粉品牌的浪潮。“中国乳业市场,目前50%都是洋品牌”。
{page_break}
王丁棉还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成本很低,委托国外工厂加工仅需几千万就可以做,而若该公司自建牧场、厂房、买设备等需要资金2亿元人民币左右。此外,在国外申请公司和商标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在澳大利亚2万元左右就能注册公司。
王丁棉告诉记者,奶粉行业起“洋名”多是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家贴牌生产。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在国内申请公司去国外委托加工,第二种是中国人在国外找当地人合作,以该当地人的名义注册品牌或者公司,实则由中国人操作运营公司。第三种模式更为成熟,属于合作性质,注资国外牧场或工厂等。三种模式的共性都是产品基本全部回国内销售。目前,以上三种模式的“洋品牌”大概有200个左右。
而业内人士孙高旭表示,洋名穷出不尽最大的原因是利益驱动,处罚成本过低。按不正当竞争法最多才罚20万,处罚后,也很少有企业整改或召回其违法产品。即便处罚,他们早已获得了因“洋马甲”带来的千万倍利润。据业内人士透露,九美子目前的年回款额大约在1个亿左右,曾被指洋名的碧斯也基本有将近五六千万元的回款。
提醒:消费者需防“洋名”的虚假宣传
广州市消委会秘书长李永强表示,一些所谓的“洋名”品牌,利用在代理公司在国外注册一个商标打“擦边球”,但企业证照齐全、手续完备,从商标法来看并没有违法。
对此,李永强建议,如果消费者对某个品牌国外“身份”存在疑惑,除了要对品牌提供该国商标注册相关证件外,可以查实在该国是否有销售网点,是否有办公场所或科研机构;但如果有证据证明“洋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获得与商品同等价格的赔偿。广州工商局市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企业提出的商标注册申请符合商标法规定,不违反相关法律,就可以予以注册并正常使用。国内生产的产品只要标明产地信息真实,国外注册品牌有授权委托国内相关企业生产,有授权代理商、制造商、地址、电话等信息,在目前法律环境下很难查处,除非能查明标称原装进口商品其实是国内生产,这就可以处罚。
王丁棉也提醒,这种起“洋名”的代工方式或许存有品质隐患。考虑到风险和利润,投资者不太可能选用最好的原材料,代工厂用料选择会有私心。
记者观察
欲弃“洋名”,民族品牌当自强
近年来,从奶粉、家居、到服装、珠宝、化妆品等产业领域,“洋品牌”绵绵不绝。
一方面,消费者有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盲目追求所谓昂贵的东西,忽略了产品本身真实价值。不可否认,产品潮流设计话语权还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许多品牌喜欢模仿;而一些企业为了节省品牌建设的时间,省去品牌建设的巨额投入,就“投其所好”弄个洋名提高自己的身份。这是国内消费观念还不成熟表现。当然,单纯指责消费者高看洋品牌并不完全正确。洋名在市场高溢价,弄个洋名可以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也引诱了部分不法企业突破道德底线,想尽办法取个够“洋气”的名字,让文案高手编一个更精彩的品牌故事等,也是“洋名”盛行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竞争环境所逼的,现在一些百货商场招商时喜欢给“洋品牌”超级待遇,如“洋品牌”就给安排到一楼主要位置,甚至给予低扣点、倒贴装修费用等,而对于民族服装品牌安排位置稍为次一些,甚至常常还找借口把民族服装品牌“扫地出门”。储如此类,让这些所谓的“洋品牌”在市场上越来越吃香。
但是,在这里记者需提醒的是,那些已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洋名运作的商家们,纵然“洋名”的身份一时帮助你的产品更快的打入市场,甚至为代理商和消费者所接受。但当企业做大做强,进入品牌塑造阶段之后,企业就会完全暴露在镁光灯之下,品牌的身世就会变成说不清道路不明的事。
当然,要真正根除“洋名”还是有一个过程,在日本、韩国都经过对该国民族品牌不自信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国内相关法律法规要对洋名保持高压态势,法律环境亟须完善;另外,就是还有待于本土品牌的崛起,需自身不断“修炼内功”,不断提升美誉度才能被消费者从心底里接受。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