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取自《易·系辞下》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体现了中华民族服饰的渊源,而服饰与礼的传统正是敦煌服饰艺术的历史脉络与根本所在。
作为北京服装学院第九届“科学·艺术·时尚”节的重头戏——“垂衣裳——敦煌服饰艺术展”在北京服装学院开幕,展览也是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艺术研究院与北京服装学院三方启动的“敦煌艺术走进高等院校”的主题展示活动之一。
本次展览囊括了敦煌主题时装秀、敦煌乐舞表演,以及敦煌临摹壁画服饰文化主题展、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临摹展、敦煌壁画服饰形象复原展、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古代纺织品展、敦煌艺术元素创新设计师生作品展,以及敦煌服饰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学术论坛等活动。
其中敦煌临摹壁画服饰文化主题展、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临摹展、敦煌壁画服饰形象复原展三部分让观者可以走近敦煌艺术最精髓的部分,重现了敦煌艺术色彩的和谐,工艺的精细,给人以艺术的震撼。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敦煌石窟中有关服饰的图像资料,反映了上下千年、延续不断的服饰文化,可谓中古“服饰资料大全”。敦煌服饰文化所蕴含的多元的、世界性的价值,使它超越了民族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并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敦煌临摹壁画服饰文化主题展”精选32 幅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和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制的作品,包括敦煌研究院珍藏的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李承仙、段文杰、欧阳琳、霍熙亮、史苇湘、李其琼、万庚育等先生临摹敦煌壁画的真迹,还精选70 余幅由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复制的敦煌特级洞窟局部作品,通过高清数码相机、宣纸复制,真实还原敦煌壁画风貌,展示敦煌服饰文化艺术发展和变化。
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临摹展是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授常沙娜先生和她的学生临摹的一百余幅敦煌装饰图案作品,包括敦煌石窟中的藻井、平棋、人字披、佛的背光、华盖、龛楣、边饰、配饰、地毯、花砖等十几类壁画装饰图案。作品归纳了敦煌历代有代表性的装饰图案,通过装饰的内容、造型、色彩和构成,真实反映了中国历代艺术家们在继承和发展的艺术实践中创造性的传承和创新,融会贯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优秀文化。常沙娜先生在展览现场热心地为大家解惑,她说:“研与究、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要扎扎实实地坐下来研究敦煌,而不是盲目地去了解敦煌艺术。”
敦煌壁画服饰形象复原展是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复原小组选取敦煌壁画图像中供养人的典型服饰作为样本,对应文献考证与同期出土实物,共完成服装复原8 套14 件,品类涉及袈裟、男子袍服、女子襦裙等,衣料为传统罗、绫、绢等,大部分使用植物染色,涉及工艺技法有画缋、拼布、堆绫、钉金绣、劈针绣、平针绣、柳梗等。其中典型代表作品为盛唐莫高度130 窟南壁的《都督夫人与女眷盛装》四套女装:都督夫人及两位女儿,均著交领衫子、高腰裙,外罩半臂、垂轻薄的披巾,侍女著男式圆领袍,有束腰,图中钗光簪影,罗锦华贵,是一幅珍贵的场面宏丽的贵妇出行图。复原小组对壁画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妆容、发髻、姿态等进行模拟,完成了对数个敦煌二维图像的三维再现,重现了较有代表性的唐代服饰风貌,为传统服饰文化复兴提供了可观、可感、可触的实在依据。中国著名化装艺术家杨树云先生说:“世界上只有一个敦煌,它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从色彩、图案、造型上讲,敦煌都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年轻的服装设计师和化装师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