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贸易所得中的分配。我国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由于大量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而使得贸易规模“虚高”,这种模式虽然使得我国本土企业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但由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高价值两端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这也是中国既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贸易大国,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及第二大进口大国之后又一重大突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然而,当前的全球贸易统计框架并不能真实反映各国的贸易量、贸易额和实际贸易所得,传统以贸易总额为基础的全值统计方法既不能揭示出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价值链分工(如中间品贸易),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核算”问题。
2011年以来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的国际贸易统计改革,让世人对全球贸易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有了新的认识,WTO正在积极推进国际贸易统计新框架中以“贸易增加值(商品在一国新增价值)核算” 替代“贸易全值核算”。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际贸易模式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产品生产链的世界延伸。伴随中间品贸易的迅猛崛起,一国加工组装的出口制成品中包含着别国生产的投入品,这些投入品可能多次跨境并且多次经海关统计,这就导致以国为单位的全值统计无法正确反映国际产品分工链条中各国的实际价值增值。
UNCTAD(2013)报告显示,全球出口中约有28%是进口国仅仅为了将其作为生产某种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中间产品而进口,在2010年19万亿美元的全球出口中,约有5万亿美元重复核算。
因为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看,一国的出口产品中,不仅包括国内增加值,也包括国外增加值。国内增加值指一国的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本国增加值,这部分增加值由本国生产出口至其他国家或者被折返回本国。
对折返增加值部分的重复计算不仅夸大了中国等国的实际贸易顺差,同时也夸大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不能真正反映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真实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以高投资和廉价劳动要素投入为特征的模式融入全球价值链(GVC),并专注于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推动了中国贸易量的迅速扩大和制造业的高速成长。
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出口总额已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1%左右。
然而,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贸易所得中的分配。我国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由于大量使用进口中间投入品而使得贸易规模“虚高”,这种模式虽然使得我国本土企业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但由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高价值两端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出口部门中,含国外增加值比重较高的部门集中在制造业,其产品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为26.3%,即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出口超过1/4的增加值非中国本国创造。如果以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计算的中美贸易顺差将缩水36%左右,中欧贸易顺差、中印等双边贸易顺差也将大幅下降,中日贸易逆差则进一步扩大。
更为严峻的是,虚胖的贸易规模增长非但没有带来中国在全球贸易利益分配的增长,反而加剧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我国每年货物贸易顺差接近2000亿美元,由此引起的外贸摩擦这几年呈愈演愈烈之势。
跨国公司通过高价格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低价格出口整机产品,使我国利润大量转移境外,却又被指责中国产品低价倾销,致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遭“双反”的国家。
由此看来,提升贸易质量远比规模增长更重要,中国没有必要为所谓的“全球第一大贸易国”而沾沾自喜,推进贸易增加值统计,还原中国贸易,重新审视在国际分工中的真实状况才是倒逼改革的第一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