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不同生态区优质珍贵毛皮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该项目技术成果的实施和推广以来,新增产值超过10亿元,增加就业58万人,节约生产成本2.58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于2009年启动,由中国农科院特产所牵头,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东北林业大学、北华大学等7个协作单位共同完成,在育种、繁殖、饲料营养、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领域均有重大创新。据项目首席专家、特产所所长杨福合介绍,通过该研究培育了“明华黑水貂”新品种,提出了适合我国饲料条件和饲养环境的“水貂、蓝狐营养需要量”,明确了不同生理时期各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改变了我国水貂、蓝狐长期无营养标准可依的局面;研制出了水貂高寒地区笼舍和蓝狐冷冻精液稀释液配方。技术成果在吉林、山东、黑龙江、河北、辽宁等不同生态区域208个养殖厂区进行推广示范,使优质水貂幼仔成活率提高13.3%,优质蓝狐仔狐成活率提高12%,水貂、银狐饲料利用率提高8%,蓝狐饲料利用率提高15.6%。
该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促进了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了行业的科技进步,进一步缩短了我国水貂、蓝狐、银狐饲养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关链:接中国制革业未来将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称,前4月,制革行业销售收入较快增长,盈利能力提升,预判中国制革业将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皮革产品市场需要将稳步增长。
2014年前4月,规上制革企业销售收入473.5亿元,同比增长10.3%;销售利润率6.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但制革业出口增速减缓,规模以上制革企业轻革产量1.7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0.75%。而受轻革产量下降的影响,生皮和半成品革进口量略有下降,2014年1-4月,中国生皮和半成品革一共进口73万吨,价值17.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1%和增长5.5%。
苏超英表示,未来,中国皮革业进出口量值受市场影响可能会出现小幅波动,但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