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说明:该项目设计了一种含球形聚合物刷还原纳米银抗菌整理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球形胶粒先是通过乳液聚合制备纳米级的聚苯乙烯微球,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核进一步引发苯乙烯磺酸形成过渡层,加入光引发剂通过氢键作用强力附着在聚苯乙烯磺酸层,氢键的存在使得胶粒的粒径具有温度可控性,再加入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进行紫外光辐射引发聚合成壳,刷的壳层可以用来还原纳米银粒子,纳米银粒径分布窄,仅710nm。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
单位名称:泉州红瑞兴纺织有限公司
相关链接:
国内碳纤维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低,并不是因为下游市场需求不足,而是因为难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生产碳纤维工序复杂,从聚合、纺丝,到氧化、碳化、表面处理等,任何一个生产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碳纤维的性能。
而“国产原丝大多杂质含量高、质量稳定性差、变异系数大,没有好的原料,怎么生产出好的产品?”虽然近年来我国碳纤维产能快速扩张,但大多为相对低品质的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因此这种产能的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碳纤维的结构性过剩。
此外,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阻碍了国产碳纤维的应用。国外碳纤维生产企业与汽车、航空航天等碳纤维的重要应用领域生产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开发和稳定的供求关系,建立了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而我国碳纤维产业在科研、生产、应用方面相互脱节。“往往产品研发出来之后还不知道能应用到哪方面,到底怎么用,用在什么部件上,更不清楚。”
从应用领域来看,我国碳纤维在工业应用方面也有待突破。以占碳纤维产量90%以上的丙烯腈基碳纤维为例,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应用和体育休闲的比例分别为75.7%和24.3%,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却分别是20%和80%。2013年,我国进口的碳纤维及其制品中有5931.6吨用于体育休闲,占比达47.89%。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国外对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与高端工艺装备实施垄断封锁,低端碳纤维产品向我国倾销,加上我国碳纤维企业小而散的状态,质量尚不太稳定,而且生产成本高于进口同类产品价格,全行业呈亏损状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