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无锡两青年教师“自费抢救”汉族民间服饰

无锡两青年教师“自费抢救”汉族民间服饰

  日前,省文化厅公布了首批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其中江南大学创设了全国唯一以汉族民间服饰为收藏对象的“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了全国各汉族地区传统服饰、服饰品及相关制作工具3000余件(套),形成了江南地区传统服饰收藏的特色。

  总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了清朝中后期以来的1500多套汉服饰。这些服饰分别来自江南水乡、闽南地区、皖南地区、晋中地区、中原地区、秦陇地区和齐鲁地区,共有袄、衫、褂、袍、马甲、旗袍、蓑衣、裙、裤、帽、眉勒、包头、暖耳、粉扑、云肩、肚兜、腰包、荷包、绑腿、系带、有底袜、弓鞋、天足鞋、扇套等30大类。


  在展馆的一楼,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批收录的“吴东水乡服饰”陈列在显眼的位置。这套江南妇女服饰从上到下依次有包头、眉勒、拼接衫、作裙、束腰、大裆拼接裤、卷绑、百纳绣鞋8件。展馆负责人崔荣荣教授让记者注意看其中的绣花鞋,“这双绣花鞋是给大脚女人穿的,以前江南水乡的女人都要干活,所以南方女人大脚的比较多。”据崔荣荣介绍,江南水乡的女人不但勤劳而且节俭,“你看这套服饰里上身穿的衣服,就是用碎布头拼接出来的,这样不但节约了布料,而且在衣服的前襟与袖口等易损部位设置了若干拼缝,随时可以把磨损的部位换掉,不致因打补丁而破坏整套衣服的美观。”


  同样是劳动妇女装扮,闽南沿海惠安女服饰又与江南水乡的服饰不尽相同,其特色设计也被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是指她们头戴各种各样的装饰物;民主肚,是说那边衣服设计大多‘短一截’,好多姑娘的肚皮都是露出来的;节约衫,则与江南水乡的拼接衫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惠安的缀做衫更加短小贴身,胸围、袖管收缩紧贴胸部手臂,袖长仅至小臂一半,衣长仅至脐位;浪费裤,是缘于裤腿宽大差不多等于半幅裙子。”崔荣荣表示,闽南的女服饰明显表现出了沿海居民的劳作方式,宽大“浪费”的裤腿则是为了在沿海炎热的气候中通风降温。


  说起此次入选省文化厅的“非遗”研究基地,崔荣荣颇为感慨,“这么多服饰几乎都是我一件件从全国各地买回来的,现在展出的只是一部分,不少服饰还放在学校的仓库里。”在收集这些服饰的过程他既收获了感动和乐趣,但也经历了不少惊险时刻。“在安徽宏村,我在村民家里收到了一件民国时期的皮夹袄,结果在回程的路上遇上了暴雨,这个时候借来的摩托车偏又打不着火了,结果只能推着摩托车在山路上走了几个小时。当时又是大晚上的,要是不小心滑下山坡,那就算是彻底交代了。”


  而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的3000余件服饰,竟是从江南大学服装与纺织学院两位教师的“自费抢救”开始。2002年底,崔荣荣95岁高龄的外婆去世,而在外婆床下竹篓里,他发现了一件外婆出嫁时穿的淡蓝色上衣和一双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钉鞋,而这两件服饰居然都保存完好。“我忽然感觉到,随着一代老年人的离去,传统的民间服饰将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这种对传统服饰抢救的和保护的紧迫感,是让他开始收集与研究汉族民间服饰的发端。


  从2003年至2008年传习馆建成的5年多时间,崔荣荣和他的搭档张竞琼,足迹遍布江苏、山西、安徽等9省35个县市,收藏了1000多件汉族民间服饰,同时还留下了100余幅珍贵的考察图片。


  为了收集吴东水乡服饰,他们来到了苏州唯亭。当他们走进一户人家说明来意后,老旧衣服可以卖钱的消息迅速传遍周边几个村子,老人们纷纷回家翻出压箱底的绣鞋、卷绑、老衣服等,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有一位老人直接解下还系在身上的穿腰卖给他们,“后来我发现这束腰里面的暗兜里居然还装着硬币。”回忆起当年在苏州的“奇遇”,崔荣荣表示,数十人围着自己讨价还价的场面让自己难忘。


  两位青年教师的自费收藏义举,得到了所在大学的支持。江南大学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掏出200万元资金,50万用于服装收集,150万用于传习馆装修布展,于是就有了如今的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


  为何将馆名定为“传习馆”?崔荣荣表示,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民间服饰已经逝去了本该属于它们的生存土壤,“要将这些传统的民间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我们更应该去创造性地学习、继承,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前辈的创造,这就是传与习的意义。”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