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政策法规 > 棉花政策:用无形的手调整产业结构

棉花政策:用无形的手调整产业结构

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实施方案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新疆退地减水工程的推进。按照新疆的发展思路,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将使新疆一些风险棉区逐步退出棉花的种植和生产。

  2014/2015年度的棉花补贴兑付工作还未完全结束,新年度的棉花目标价格已在制定中。目前,新疆已启动对2014年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评估工作,总结经验和不足,并打算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

  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高芳建议,在新年度的财政补贴方面,希望能够完善补贴方式,提高其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新疆发改委农产品和水资源价格处处长刘卫东全程参与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方案的制定,他表示,经过一年的执行,目前已对于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不足较为明确。新疆地方棉花种植区域分散,地块小、信息化程度低,改革中,农民对政策的适应需要时间,且新疆棉花加工能力已远超出棉花的生产能力,改革工作必然会使这部分的加工行业重新整合、调整,甚至淘汰。

  他提出,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实施方案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新疆退地减水工程的推进。按照新疆的发展思路,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将使新疆一些风险棉区逐步退出棉花的种植和生产。

  刘卫东表示,新年度棉花政策的制定,将重点对面积申报和补贴的程序进行优化,能够简化的尽量简化,需要监管的更加严格监管,提高补贴兑付的效率,研究探索预拨资金的机制,针对改革试点中存在的个案,如虚开发票、转圈棉、不入库公检等情况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高芳表示,希望棉花政策以财政补贴为导向,把补贴与棉花的产量、内在质量挂钩,用市场化的手段,调整棉花的产业结构,从而引导棉花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关链接:

  在纺织行业,棉花更多的是作为工业原料被关注,但是棉花与玉米、大豆一样属于农产品,直补政策的实施是包括其在内的农产品价格机制的改革,或许从农业角度更容易总结出其发展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说:“目前,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正处在艰难的选择阶段。一些学者及决策部门的有些领导的对改革的态度,由2014年之初的坚定乐观,慢慢变得有些迟疑,甚至是退缩。而我的观点是,对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对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必须坚持,没有退路。”

  为什么程国强如此坚定?统计显示,10年来,我国棉花产业种植总成本上升148%,是所有农产品里除糖之外上升最快的,其中,人工上涨对其贡献最大,占比74%。在程国强看来,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农产品已进入机制创新、结构转型重塑的关键时期。怎么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破除现有小规模、一家一户的经营格局,促进提质增效、节本降耗成为关键问题。而且对整个棉业来讲,市场化改革是整个棉业的唯一出路,如果说在目前关键时期有所动摇,特别是在政策实施的方式上有所异化,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大方向确定后就是政策的细则制定,程国强介绍,目前,整个世界在农业政策经验上看,对农业的支持一般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对生产者补贴,确保某种农产品的供给;另一个是对整个农业的支持,包括科技推广、环境改善、科技创新等,对生产者不直接发挥作用。

  无论选择哪一种政策逻辑,都拖不了这两种框架。程国强介绍,目前我国对于棉花的补贴,是超越价格天花板的,特别是棉花收储政策,国家投入大量的财政支持。而想要破除高额补贴的困境,坚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坚持市场化不动摇是唯一出路。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