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四川 > 成都零售商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拐点

成都零售商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拐点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太古里等高端商业入市,成都零售商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拐点。响应消费者诉求是商业运营成功与否的核心关键。

  3月30日下午,仲量联行2015“成都零售消费市场洞悉”发布会在成都丽思卡尔顿酒店隆重举行。政府、开发商、零售商以及成都多家媒体人士共同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太古里等高端商业入市,成都零售商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拐点。2014年全市国际零售品牌店铺数量比2013年增加110家,其中首次进入成都市场品牌超过190个。市场氛围看似良好,但同时也有许多综合体竣工后面临开业推迟或无法开业的困境。根据仲量联行长期统计结果显示,成都市近五年平均吸纳商业面积为66.7万平方米/年,然而至2014年底未能准时开业的商业面积仍达34万平方米,占市场存量5%,平均开业延迟时间达到8~12个月。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研究表明消费者偏好不同,响应消费者诉求是商业运营成功与否的核心关键。

  仲量联行自2014年起进行了一系列以消费者行为习惯为视角的市场调查研究,动态追踪不同消费群体的购买行为特征。截至2014年底,累计收回4,300余份有效问卷,覆盖主城区12家主要商场。有趣且显著的消费者特征为未来商场规划设计与经营要点指明了方向。

  网络购物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可怕

  不少零售业者将当前业绩不振归因于电商冲击,然而仲量联行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63%的消费者每月网络购物的频率并未超过两次,网络购物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可怕。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中高端消费者经常没有时间进行频繁的产品搜索与比价,他们愿意在商场消费较高金额,不在乎商场促销活动,而是对购物环境、服饰品牌、化妆品牌与餐饮品牌表现出较高的要求。仲量联行华西区董事总经理吴允燊先生指出,“多数人在实体商业消费需求依然强烈,提升购物环境、优化品牌组合,比争抢网络购物市场更为重要。”

  “人”是商业经营的重要依据 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投其所好

  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消费者在消费广度、消费频率与消费单价均有不同。重要研究结果显示, 30-44岁消费者的消费广度最大、多数人商场单次消费金额在300元以下、已婚者更倾向线下消费、网络购物程度越高的人越喜欢就近消费;此外,中高客群在商场的人流贡献仅为24%,但消费金额贡献却高达--77%,他们重视产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独享限量的服务。

  随便开、随便卖的时代已过去,零售商业的定位与招商运营工作应更具针对性。仲量联行零售地产部高级董事谢凌表示,“青年在乎社交,餐饮娱乐场所的情景将日趋重要;壮年关注自我形象提升,化妆品、服饰配件的品牌组合及有效的商品代言与陈列是重点;中年则逐渐重视日常生活采购,生活小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活服务的搭配是关键。不同定位的商场需要反映适当的品牌档次与营销策略,同时也需要兼顾餐饮娱乐业种的布局以扩充消费受众。”

  人流结构不同 区域型商场与社区型商场各有突围之道

  人流是商场经营的重要基础,不同类型商场的人流结构有天壤之别,经营重点不同。研究指出,成都市社区型商场吸引力只有区域型的一半,但提袋率与到访频率分别是区域性商场的1.2倍与1.4倍。此外,区域型商场平假日人流量是 1:2;社区型商场平假日人流量比 1:0.9;与区域型商场不同,社区型商场的平日经济更值得把握。

  仲量联行零售地产部副董事张如莹指出,“未来区域型商场的突围之道在于深度演绎‘主题消费商机’,扩大辐射范围,整合跨界资源,将消费者的购物行为转化为一段城市里的小旅行是成功关键;社区型商场则应充分把握‘就近消费商机’,丰富运营管理内涵,建立消费者一来再来的习惯才是王道”。

  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外向性上升、人口发展多元化、消费意识日渐成熟,零售消费市场将进入良性循环。仲量联行预期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质零售商进入成都,为市场提供更多消费选择;社区型商场将蓬勃发展,部分社区型商场将会随着商业成熟而逐渐向区域型商场转变,客群结构与需求取向动态变迁,市场机会不断增多,争奇斗艳指日可待。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