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财经要闻 > 两融配资危机不会卷土重来?

两融配资危机不会卷土重来?

处在“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时期的市场,尽管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行情的反弹来安抚人心,激发信心,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不能饮鸩止渴,一再地用放任超常规融资融券和高杠杆配资的方法来换取一时的所谓反弹行情,哪怕是牛市。

  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价值发现和价值发掘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仅仅靠资金的堆砌就可以堆砌得起来的。一切过于依托融资融券交易,尤其是高杠杆配资交易硬撑起来的所谓牛市行情,无不具有强烈的泡沫化成分。而一个没有业绩价值的泡沫化牛市,哪怕牛得再狠,也终究不免会有泡沫破裂的一天。因此,资本市场尽管并不排斥融资融券,也不简单地一味反对杠杆化,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融资融券行为的适度和合规,对场外配资更是如此。不请自来的场外配资,尤其是高杠杆配资,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毒品,更是毒瘤。

  处在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时期的市场,尽管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行情的反弹来安抚人心,激发信心,但也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放任超常规融资融券和高杠杆配资来换取一时的反弹行情。两融配资余额尽管目前据说尚未突破万亿,但如果放任其继续连升N次,谁能保证曾经给股市带来极大风险的两融配资危机不会卷土重来?

  表面上看,两融余额即使在八连升九连升之后,迄今为止也不过才达到9851.58亿元,与6月18日所触及的2.27万亿元峰值相比,就连50%的水平都未到,但它不仅反映了券商两融主体市场风险偏好过于迫不及待的反弹,更重要的是,就在监管层声称将完成清理并彻底断开交易端口的最后一战尚未见效的同时,一种依附于“一人多户”制度,将一人名下的若干证券账户出借给不同配资客的场外配资模式正在反扑。之前一度沉寂的配资公司再度开始了“游击战”,在社交软件上各类配资小广告再次飞来飞去,不少配资公司还干脆将网名改成“配资找我”。

  “线下20万起配,最高4倍;线上50万起配,最高5倍。”昔日兴风作浪的高杠杆配资就这样再次公然显露出来。而在“一人多户”的形态下,如果每个账户金额不是很大,即使持股数目异常、下单频繁,也无法认定是配资户,起码程序化无法实现。再说,继信托资金模式后,聪明的民间金融玩家又开发出“借道阳光私募基金专户”高阶玩法。一旦变身私募,这些场外配资就变相合法化了。

  据基金业协会统计,9月备案的管理人数量达20383家,较8月增加1838家,备案基金20123只,增加1247只。87家私募机构管理规模在50-100亿,比8月增加了83家。也就是说,你有一定之规,我有变通办法。在各种或明或暗的变通法之下,两融尤其是高杠杆配资死灰复燃的真实情况显然绝不是目前这种浮在表面的统计数据所能反映得出来的。

  就当前的市场情况而言,一方面,稳定市场必须稳定资金,如果没有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没有适当的市场融资,不要说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也许就连“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的目标也不可能如意如愿地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稳定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放弃监管。

  特别是在融资配资政策上,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为了维持市场行情的所谓稳定,就放任各种违规的融资配资行为自行其是,甚至连对于破格得出奇的高杠杆配资也眼开眼闭,那显然是十分危险的,更谈不上任何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稳定。斩草不除根,风险必重生。而如果什么都非要灾难临头的时候,才想到拿起监管的利器,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有效监管不有效监管,或市场的稳定不稳定呢?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