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数本时尚杂志停刊,时尚杂志的处境持续恶化。若要深究其原因,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广告收入缩水。提供广告监测数据数据的梅花网在今年2月发布的《2014年服装行业媒体投放报告》显示,杂志媒体所占的比例较上一年锐减了18.6%。
传统时尚杂志的读者正在向线上流失,杂志不再是唯一的、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奢侈品公司一方面把更多的预算投放到公众号、KOL(关键意见领袖)软文和其他线上营销上;另一方面,奢侈品公司在中国的光景大不如前,也在收缩广告预算。
中国设计师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获得如此多的关注,这不光是从全球影响力来说的,也是指整个国内时尚产业的现状。
我们在过去采访过的刘旻、王汁、班晓雪、上官喆、陈安琪、王逢陈、王天墨等这些出生年份横跨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青年人,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秀场上有了曝光,加之媒体的报道宣传,最终积攒起名气来。
最近,英敏特咨询公司发布一份针对中国市场的报告《奢侈品营销2015》,被访者中有近一半(45%)的消费者更青睐观看视频了解新品上市。而在过去一年,我们也的确在诸如音乐流媒体的开机画面、视频网站的贴片广告中看到更多奢侈品牌的身影。
但是根据英敏特的这份报告,时尚杂志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影响力其实仍然不小——近一半(51%)的20-24岁的女性消费者和46%的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月收入在1.6万元-1.9999万元人民币之间)更青睐时尚杂志的营销内容。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各地举办起来的时装周让你突然意识到:哦,原来中国独立时装设计已成气候。与早些年纯粹的走秀不同,近些年先后冒出的Showroom(时装样品展示厅)正试图连接起T台和零售世界。
现实往往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对于没有后台支持的独立设计师而言,难处往往在于商业部分。不少设计师虽然凭借出色的设计吸引来国际买手,却不能在Showroom 现场提供到岸价、离岸价之类国际贸易的常用数据。
另外的一个现实困境在于,起步初期的设计师通常不会聘请专业公关公司,因而少有机会接触到时装杂志拍摄服装的要约。
好在有先后涌现出的的设计师选拔大赛和井喷式增长的买手店。连卡佛今年5月就在香港和上海两城分别举办了一次“开放日”,以海选形式寻找最有潜力的设计新秀,并提供入驻连卡佛门店的机会。而买手店则让越来越多消费者接触和购买中国设计师品牌,其中包括栋梁、苔藓、一尚门。更有意思的是,买手店消费人群正不断年轻化,根据广州买手店一尚门门店的观察,75后和85后组成的中国设计师品牌的主力消费群体的确正在不断扩大,而且新成员日渐年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