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还是小甜甜,如今跨境电商保税进口怎么就成了“牛夫人”?“这次新政传达出的意思和导向,和此前的完全不同,”一家中等规模的跨境电商副总这么告诉澎湃新闻。
据说,在企业一片抱怨声中,有监管部门人士还打电话问企业,明明是为跨境电商做了好事,为什么反过来还要怪监管部门?而且,他们对企业所说的可能出现熔断现象,也非常不解。
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和各监管部门的出发点不同有关。跨境电商“正面清单”虽然是从财政部网站挂出,但参与会签的部委多达11个。
比如,税改,财政部在3月份的通知中强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交易具有贸易属性,总体税负水平低于国内销售的同类一般贸易进口货物和国产货物的税负,形成了不公平竞争,为此将按照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据说财政部的内部口径是按照货物征税,从来没有要求按照货物来监管,但等到企业拿到正面清单,发现是按照货物来监管。”一名与财政部有过沟通的跨境电商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财政部本意还是扶持新兴业态发展,希望规范,但没有预料到正面清单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多名与相关部委有过沟通的跨境电商人士分析,正面清单进入会签流程后,只能让各个部委在各自的职责内,按照法律法规来解释相关清单。
在国家层面没有针对跨境电商相关法规的情况下,惯性思维就是按现行规定来操作,这就出现了对首次进口商品要拿批文或者注册等要求,“没有法规说,你跨境电商可以不这么做,所以监管部门也不会来松这个口。”
“再说,当初国家力推跨境电商,主要还是为了促进出口,对进口的定位,一直是补充。”一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一旦跨境电商进口做大,对一般贸易冲击的担忧势必升温。
再加上缺乏沟通,跨境电商新政打了诸多商家一个措手不及。多名大型跨境电商负责人对澎湃新闻反应,对于税率调整一事,相关部委有过调研,但正面清单内容在公布前,他们并没有被调研或者沟通。
在4月8日新政启动实施后的半个月内,多家跨境电商以及试点城市代表曾坐在一起沟通过两次,但这两次会议都没有相关部委人士到场。
与会人士告诉澎湃新闻,大家主要是交流下新政后各自运行情况,通报下各个园区情况,梳理问题在哪里,“看看是个别现象还是整体现象,是短痛还是阵痛,结果发现大家问题都一样,都普遍存在。”
不少商家都较为悲观,认为保税进口已经很难继续,直邮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难度同样不小。
有跨境企业给澎湃新闻算了下成本,目前跨境电商卖的三成商品为美妆,其中大概只有10%有批文,而这部分是刚需,这意味着剩余的这些要么不做,要么转去海外仓,“国内一单的成本不到10元,包括打包和运输成本,但海外直邮就至少要30元的成本。”
成本高只是缺点之一。
“在整个跨境电商进口业务中,直邮只是杯水车薪,满足不了跨境电商进口需求,而且受制于每天通关量有限,顾客等待时间较长。”有的跨境电商人士直言,直邮业务并不适合大规模展开,消费体验也很难控制。
多名受访商家的期望依然是,新政能够调整。
听说,现在相关部委的调研还在继续,有些企业的反馈已经上报。“希望不要等太久,再拖几个月,市场信心就难以挽回了。”一名跨境电商高管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