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成本坍塌,下游撤单不断,纱市遭遇冰点,价格“跌跌不休”。截至4月2日,国内C32S均价报收19453元/吨,与上月同期相比直接跌掉上千元。
截至4月2日,中国纱线开机负荷指数为53.5%,处近3年同期低位,且有继续下跌的趋势。而库存方面却已超过25天,比去年同期上涨了约40%。由于上游棉花的大跌,目前纺企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用20天前的原料价格),但由于现在下游无意采购棉纱,厂里棉纱根本销不动,尤其是最近几天,多家棉纺厂反映下游几乎是不进纱,连砍价的机会也不给。再高的利润,没有销售都是水漂。鉴于棉纱库存增加状况,一些棉纺厂开始限产,而也有少数棉纺厂按正常节奏生产,他们的想法就是“赌”后市,也就是说,棉纱卖不动就库存起来,赌三个月时间看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情况。若三个月时间疫情得到控制,棉纱销售就会恢复正常,说不定价格还能上涨,这就赌对了;若三个月疫情还控制不下来就选择停产。
原料棉花方面,虽然由于疫情的影响下游需求大幅走低导致棉花现货期货逼近万元大关,但3月2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公告,宣布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8600元,这无疑是给棉农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试想如果没有出台这项补贴政策,今年的植棉意愿必然一落千丈。此政策的出台有利保障了棉农利益,也表达了国家长期稳农业的战略决策,尤其是当前疫情爆发,许多国家纷纷封锁了农副产品的出口,因此农产品的自给自足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有其足够的战略意义。
相比棉纱,坯布库存尚且可以“忍受”。由于全球多地疫情爆发,不少织厂的订单锐减或取消,针对这一情况,目前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据织厂反映,已有内销客户想通过低价购入面料商手上已经完成生产而被取消的外贸订单。从服装厂家的角度出发,这确实是一种可取的好办法。外贸订单的面料品质一般高于内销订单,测试标准方面也是严格达标,若用于内销订单的生产将会有很好的效果。取消的订单成品实则就是库存,再出售的价格就是骨折价,服装厂家以低廉的价格入手,真是一举两得。同时又帮助长期合作的面料商处理了库存,促进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但从面料商的角度考虑,将取消的外贸订单低价转给内销客户,这种做法是万不得已才会考虑的。有老板表示,若将取消的订单低价出售给内销客户,可以说损失非常大,不仅没有利润,成本都难收回。取消的订单坯布可以放在仓库,不影响二次销售,即使行情低迷,布老板抛货处理,坯布下跌0.2-0.4元/米,仅仅是利润下降,不至于亏损。取消的成品面料,只需充作现货,正常价格出售即可,仍将盈利。目前很多织厂都保持着侥幸心理,期盼着待疫情结束,收到客户继续生产的消息。因此,短时间内多数采取按兵不动的措施。
进口纱方面,截至4月2日,FCY Index C32S折人民币现货价报收19983元/吨,跌破2万大关,较上周继续下跌240元/吨。疫情对全球影响逐渐加剧,多国采取了封国措施抗击疫情,与此同时,对纱线进出口也是比较大的打击,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的港口封闭,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也停止对外报价,国外订单大量取消,进口纱的减产,也使得市场后1-2个月进口纱大幅度下降。其中,相较5/6月船期越南纱、巴基斯坦纱仍有些布厂、贸易商关注和索取报价单,印度棉纱则鲜有问津,成了“烫手的山芋”。部分进口企业因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纱库存比较大,短期出货回笼资金的希望基本泡汤,因此现金流频频告急。值得注意的是,半个月来贸易商反映下游织布厂、服装厂违约甚至毁约现象不断增多,有些进口企业因1月份囤货量大、收取合同保证金低甚至赊欠帐比较严重而处境堪忧;有些客户突然取消50%采购合同,另50%合同虽不取消但推迟执行,无法确定提货、付款日期,棉纱贸易商进退两难。
期货方面,郑州棉纱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在3月24日筑底16960元/吨之后企稳回升,3月31日最高价达到18380元/吨,6个交易日上涨1420点。值得注意的是经过3月18日至24日连续下跌一周之后交易商似乎对后市失去了信心,棉纱05主力合约从那时起持仓量一路下跌,资金逐步退场,截至4月3日持仓仅剩1186手。
综上所述,无论是纺企还是织厂,目前的心态都是宁可累库存也不打折销售。因国际上多数国家封国,大家都在“赌”全球疫情是否能在近几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届时不是需求井喷就是整个产业链停产,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