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地区政策 > “小花边”绣出新生活,青岛国华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妇增收

“小花边”绣出新生活,青岛国华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妇增收

“可以这样说,即墨花边养育了即墨部分地区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三代人的生活,甚至还影响了80年代的

“可以这样说,即墨花边养育了即墨部分地区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三代人的生活,甚至还影响了80年代的部分人。” 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华自豪地说,自2019年开始,他们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公司提供材料、图案,由农村散户负责编绣,给农村妇女带去了经济来源。 任华表示,公司在即墨东部鳌山、温泉、王村、田横、金口、店集等建立11处镇办初级产品加工站,公司每年投放到乡村花边站的加工费均在千万元以上,全区500余家从事花边加工的业户人均收入达2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即墨花边是中国传统织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集锁、织、编、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80多种针法于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的完美融合,是中国织绣文化的典型代表。即墨花边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几经兴衰,但在几代传承人的不懈坚守和努力下,这一优秀传统工艺得到了较好保护和传承。出于对花边工艺的钟爱和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出身花边世家的王军于1991年创办了自己的花边企业“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

作为即墨花边传承人, 公司总经理王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已被列为重点文化产品出口企业、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公司要寻求更大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变革趋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为此,公司对企业现有旧厂房进行改扩建,将其打造成即墨花边非遗保护及产业发展基地。

去年,公司依据民间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标准和条件,对厂区南部办公楼进行改扩建,建成600余平方米的即墨花边博物馆,并依据即墨花边在形成及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为线索,收藏展品900余件,目前已通过专家验收认证。

目前,公司着力建设即墨花边保护及产业发展基地,逐步成立了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领头,以企业传承人为骨干,同时聘请即墨民间老艺人,省内高等教育院校的学者、教授共同参与的研发团队。通过研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与专家、学者的学习交流,及时掌握了织绣行业的前沿技术,为即墨花边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任华介绍说,一套完整的即墨花边传统手工编制工艺流程可分为八项,分别是图纸设计、整料工人印制布花、花边编制、绣花作业、花边镶拼、产品晾晒漂洗、烫熨花边产品、花边细节修整等。公司在非遗技艺传承过程中,不仅建立了专业研发团队,还不断加强即墨花边后备人才培养,为即墨花边的保护及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坚实的后备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原先从事花边生产加工的人员,通过专业培训,择优录用为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传习馆的工作人员。富余人员则充实到镇办花边站工作,帮助镇办初级产品加工站的农村妇女熟练掌握编绣技艺。目前,公司生产的成品主要有台布、餐套、床单、被单、被套、窗帘、沙发巾、靠垫等上千种规格近千个品种,因精湛的手工艺术之美而热销欧美、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及应用,机织花边产品对传统手工编织造成了巨大冲击,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公司对现有厂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升级符合产业化生产需求的生产车间。并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通过与设备厂家的不断探讨与研究,使现有设备的性能与功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升级后的设备已完全实现电脑自动操控,其绣花图案在传统的20种常用图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花边设计、研发的独特优势,自创电脑织绣新针法、新技法,使即墨花边的浮雕艺术效果更加突显,花边图案更加清新流畅,个性化生产效率提高,原材料消耗及生产成本降低。

如今,即墨东部鳌山、温泉等镇农村妇女,在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帮扶下,不仅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而且可以实现既拿薪金又提升技能的长效增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着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