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出多彩的民族服饰,它们承载
图为服饰博物馆内展示的鱼皮服饰。 徐梦文 摄 用精湛鞣制技艺手工制作而成的赫哲族标识“鱼皮服”
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中华文化受到世界瞩目,中华服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作为国潮的代表,新中式服饰
古语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礼仪、华夏,这几个关键词紧紧连缀,足见服装之美是可以体现中国文化之芳华的。本次德锦高定服装发布是周锦女士近30年从业历程的芳华展现。其以“时色”为高级华服发布的主题,寓意着古老华夏民族顺时施宜的“时色”智慧,在服饰上得到了饱满的践行。
即将召开的CHIC2016秋季展在注重商贸对接功能的基础上,特别推出了一个凸显文化意味的展示区域——当代中华服饰展区……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大的小的,地方的,中央的,活跃于乡里的,通行于全国的,细细数去不下百种。这些戏曲风格各异,唱腔百调,不过有一样相同,就是唱戏的都有戏服,哪怕是个草台班子,再破再烂,行头一定要有一两件的。戏服在戏中充当着哪些角色,跟随小编一起看看戏服在戏中的重要性。
黄能馥夫妇几十年孜孜不倦,投毕生精力研究古代丝绸、服饰,取得多项研究成果。2011年9月,凝聚黄老先生一生心血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巨著——《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套装4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近日,本报记者专程前往黄能馥家中采访了他。
现年85岁的黄能馥老先生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市。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服装博物馆的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黄能馥与陈娟娟合著的《中国服饰艺术源流》和姊妹篇《中国服装史》也先后出版。
我们的祖先最早用来御寒的衣服是兽皮,用兽皮作衣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原始的兽皮未经硝化处理,皮质硬而且有臭味,商周时不仅早已掌握熟皮的方法,而且懂得各种兽皮的性质。
1.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 民国初年,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