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联升已经165岁了,总店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附近,四层古派建筑气派而庄重。这条旅游观光街上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老字号门店:内联升、同仁堂、张一元等等,游客络绎不绝。年轻人穿梭其中,更多品味浓厚的北京文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出快闪店,传统文化品牌、老字号也在新零售风潮流推动下开始大胆尝试。近日,165岁高龄的老字号内联升将一个巨大的“鞋盒”放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区广场,展出了100多双花式繁多的布鞋,以快闪店的形式正式亮相潮人聚集的三里屯。
对以内联升为首的老字号品牌来讲,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似乎并不是难事。在年轻消费者唱主角的今天,“网红”内联升的突破和创新还将继续。
快速变化的时代,一大批背负着百年历史的传统企业被推向十字路口。将目标消费群体转移到对手工布鞋情有独钟的“时尚弄潮儿”,它在百年历史中跑出了新速度。
清朝咸丰年间,内联升的创始人赵廷根据文武百官的靴鞋样式、尺寸及特殊需要(如脚疾或畸形)记录,程旭介绍,给顾客定制鞋时,都需要师傅量脚画样,测量脚的三围。
随着时代变更,以及之后的战乱影响,内联升的顾客群体发生了变化;新式女鞋、童鞋、布凉鞋等改良产品相继亮相,然而面对皮鞋、球鞋、高跟鞋等西方时尚宠儿,百岁“高龄”的内联升布鞋尽管工艺精细,却显得暮气沉沉,被逐步边缘成小众产品。
如今,超过200家老字号的产品都能够在淘宝老字号频道找到,这让各年龄段消费者有随时随地接触老字号的契机。
内联升首发猴年“红布鞋”,老字号新品首发选择网上,寻求突破。“老字号+互联网”的新玩法还吸引了各年龄段的消费者。
在内联升做了30多年鞋的老师傅何凯英只要有空就会去店里“坐堂”,给慕名而来的客人量脚定鞋。“做双鞋不难,做一双好鞋就难了,懂得用巧劲、静下心才能端这碗饭。”穿针引线间,何凯英道出了学好这门手艺的要领。2008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年近花甲的何凯英是这一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审美观念千变万化、讲究个性新潮的今天,这项传统技艺始终在传统与时尚间寻求着最佳平衡点。
在这个追求时尚、个性的新时代,上流体系与皇家气质不再被膜拜,一双10cm的性感高跟,远比一双千层底老布鞋更能激起女性的购买欲。面对新兴的商业形态,百年企业如何在平衡传统和积极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三年以300%的速度快速增长、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步行街34号的内联升鞋店,在电子商务这条新渠道,蜕下160年“老祖宗”的外表和形式,将时代的魅力与市场的吸引力结合在一起。
本文向大家主要介绍一下内联升是如何在众多的老北京布鞋中凸显自身的品牌的。作为开创以老北京布鞋为标签进行品牌宣传的企业,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老北京布鞋,内联升只能是尴尬而又无可奈何。其实最大问题不是被假冒,而是市场上的误导宣传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