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杨幂在自己的微博上晒出了一组工作私服照,黑色的短上衣搭配阔腿牛仔裤,一双Yeezy。不得不说,你
相比于以工作室模式为主的第一代国内设计师,新一代设计师可以说是赶上了更好的时候,一方面个性化消费让各式小众设计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受众,另一方面线上也给了新一代设计师更加轻量的创业方式。
Melanie Ward在1990年代引入了新鲜生涩的时装新情绪,Ward的造型与当时典型的时装编辑可谓天差地别。
由于市场越来越渴求独特性,小众品牌Magda Butrym、Attico和Saks Potts正乘风崛起,找到一个小型的、独立的、“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品牌,这种感觉太罕见了。
这个cult式小众品牌在经历了去年的神秘结业后,又重出江湖。随着2017纽约春夏时装周的临近,Band of Outsiders的复活计划也逐渐明亮。
小众品牌与设计师品牌的成长需要时间的考量,其所能产生的销售业绩仅可救急而不能救市,奢侈品产业的大环境当下仍需传统品牌来维系,因此寒冬虽缓,而一层阴霾仍笼罩于奢侈品产业之上。
相对于独立运营的品牌,诸如LVMH、历峰、开云这些奢侈品集团,在奢侈品市场增速放缓的阶段,可以将市场风险分散在多个品牌上,从而相互扶持着抵御市场冲击。
事实上,日本已经影响男装很多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期,诸如山本耀司、川久保玲这一列的设计师让平裁成为了流行,他们或是喜欢黑、白等素色,或是热衷不合身的套装,和那些快速适应新趋势和追求鲜明风格的欧洲品牌相比,日本男装始终低调而稳定。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一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饱和度也渐渐升度。中国时尚界需要新的力量,与本土企业相比,国际品牌更能接触到最新的潮流趋势。相比于国际一线品牌,国际小众品牌更能适应目前国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基于小众品牌成本高,名气小的因素,小众品牌目前在国内的发展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于国外知名奢侈品大佬来说,中国人的消费观是最令人头痛的。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态度的千变万化,令他们无以应对。随着人们购买力水平的提升,奢侈品在公众眼里的光环也在一点点散去。那些相对小众的奢侈品又成了大家追逐的目标。可接踵而至而来的问题是,在中国国情下,小众品牌的营销问题有待解决。
国内奢侈品店员正对一天比一天冷清的店铺感到头痛,他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大家都受了反腐的影响,但我们是受影响最小的。”当进入中国许多年的大品牌正为日渐难做的生意寻找新的增长契机时,小众品牌不约而同认为,此时也许是进入中国的最好时机。
从最初的Logo崇拜、原产地崇拜到去Logo化,再到去品牌化,关注品牌与品质的性价比,为迎合消费者的这些新变化,品牌方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