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时装设计师于惋宁:直觉是我的设计工具

时装设计师于惋宁:直觉是我的设计工具

时装设计师于惋宁的工作室Evening Fashion Gallery位于北京的798艺术区内。那幢楼本来是由一批德国建筑师于1950年代所建的,有着原始的水泥墙、砖块和钢架。于惋宁觉得这座建筑和自己的设计风格很像,于是盘下来,仅仅铺了木地板,就成为她理想中的工作室。在这里,她创造和收集自己喜欢的物品,也常常邀请朋友前来聚会。


   2010 年,于惋宁的成衣系列正式诞生在这幢楼里。成衣品牌Evening,和她的英文名同名,也和她中文名的发音很像。“这个名字还是我在高中时期的绰号。” 于惋宁说。


  她这样描述品牌背后的意义:从城市生活中汲取灵感,放大生活细节带来的感受。回忆与憧憬都是一种幻想,因为在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折射,Evening是一束在穿梭中折射的光,述说细碎的生活带来的强大感受。


  来自生活的直觉


  “楼梯间”是于惋宁推出的2014春夏系列的名字。这个系列的灵感来源于设计师在楼梯间反复旋转向下时大脑产生的幻觉:重复的台阶、不停的旋转、狭窄的空间、强烈的秩序感,在这个被限定的空间中像万花筒般迸发的眩晕。这一切对设计师来说,仿佛是一次从天而降的愉悦经历。


  为了呼应这种灵感,在面料的使用上,于惋宁从冷灰色调的墙壁地面渐变到眩晕的红色玫瑰色和肉粉色碎花,面料上印有旋转的楼梯和石头墙面的图案。同时,她将旋转台阶的元素融合到略显笨拙的飘逸廓形当中,试图呈现出一段发生在楼梯间中从理性旋至感性的生活插曲。


  在配饰上,于惋宁和瑞典独立首饰品牌Goo合作,中文翻译为“垢”,从品牌风格、作品的材质、色彩和形状上都和“楼梯间”的系列不谋而合。而在秀场上,她的好友、多媒体艺术家陈轴为她创作了时装影像《M》,与服装发布同时进行。


  于惋宁对这个系列的印花尤其满意。手绘和电脑相结合的印花在丝绸上呈现出设计师想象中的眩晕效果。“在做印花之前,我没有特别肯定它就是我想要的楼梯间,可当这些印花出来了,摆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我心目中那个特别完整的楼梯间的形象。” 于惋宁提高了声音,“它有特别具象的形状,像旋转的楼梯,有类似楼梯间窗户的网格,有墙壁的肌理,它也有抽象的眩晕的感觉,甚至有一点点灰尘。出来了以后,我自己特别被自己感动,简直要赞叹人的直觉。”


  直觉,是于惋宁在做设计时最倚赖的工具,很少有设计师敢于这样承认。“我是个靠直觉的人,”于惋宁强调,“人的直觉和潜意识会给你很多东西,给你的时候不需要理由,当它出来了之后,真的就是你要的,没有别的。”但是直觉并不意味着脑子一热,灵感凭空而来,它是天赋、经验和信息输入的集合体。“直觉本身包括了既有的经验,和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在潜意识中的信息残留,当你需要的时候,它会下意识给你一个指引。”于惋宁解释道,“直觉把你所拥有的东西混杂在一起,然后让你感觉你好像感受到了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


  所以,于惋宁同样重视经验的积累和对信息的处理。她认为时装设计和写日记、跟朋友吐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信息输出方式和表达方式。对于职业的设计师来说,对信息的敏锐捕捉、摄取、整合是很重要的,而在另一端的输出方式、呈现方式同样重要,这两部分构成了设计的整体。“好在我是一个敏感的人,对于生活中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能很敏锐地感知。”她笑笑。{page_break}


  从未工作过的人


  对于于惋宁来说,成为设计师是“别无选择”的,是宿命一般的。她成长在一个文艺之家,爸爸擅长小提琴和二胡,妈妈是职业画家。在于惋宁眼中,母亲是一个品位极好的女人,影响了她的审美观。“我妈妈是一个视觉动物,我记得她会把所有的钱拿去买一件衣服,完全不顾及其他的。”她说。


  在于惋宁记忆中,身为画家的妈妈喜欢穿一些在别人看来很“猛”的东西,比如大图案的手工蜡染,酷似三宅一生的用毛线做成的褶皱裙子,或者在市场淘回来的瘦窄的皮毛大衣。她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成为时装设计师,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没想过能干什么别的。”艺术、画画、设计衣服、设计家具,这些对于惋宁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东西。


  她的朋友圈子也是这样,聚集了很多艺术家、自由的创作人。“我们会在一起聊天,互相影响,有很多朋友的作品打动过我。”于惋宁说。比如她的第一个成衣系列《蜃楼》,灵感来自朋友画家李尤松的绘画作品《工厂迷宫》。她将羊毛打得很细碎,然后用羽绒服一样的填充手段,在衣服表面形成凹凸状态的肌理,就像从上方垂直观看一座水泥修筑的迷宫。这件作品曾在 2012 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作为拍品亮相。


  于惋宁坚持只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一来,她很敏感,善于发掘日常生活中人们忽略掉的微小细节;二来,她不爱去寻找生活范围外的素材。“很多灵感是从生活本身、和朋友聊天、生活环境,以及北京给予我的密集的感觉中来的,”她说,“比如我不是一个少数民族,就不会去挖掘少数民族的元素。”至于与艺术家频繁的跨界合作,则是因为艺术家们本来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自称“没有工作过的人”,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创作,但同时,她也说:“总之,我是个对市场一无所知的人。”于惋宁抱定了独立创作的念头,即便是在做成衣设计和品牌打造时也是一样。她不太关心别人怎么想,也不善于揣测他人的想法。“一开始我就想好了,设计一些衣服给自己日常穿,如果有人喜欢,就多做一些给他们,没有的话,那么做给自己穿也挺好。”


  幸运的是,认同她设计的人不少,销售也时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令她对市场更加感到疑惑:“我心目中设想的顾客群大概是一群做独立艺术、设计、创作的女性,但后来发现她们中有艺术家、摄影师,有家居店老板,有从英国来的贵族,还有带孩子的全职太太。”这一种现实与想象的差别,是于惋宁做成衣设计以来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就像她钟爱生活中细微事物的变形与折射,带给她若有似无的未知感触。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