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1年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已于今年正式取消。据记者了解,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来,3年间国际棉价“跌跌不休”,国内外棉价差呈现不断走高之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运行双轨制。
今年以来,每吨棉花内外价格相差最高达到6500元之多,达到历史高位。
2013~2014年度棉花收储结束后,1100万吨棉花进入国储棉仓库。在国家储备棉巨量库存难以消化的情况下,一条艰难的纽带形成了:国内外棉价倒挂,导致纺织企业成本居高、竞争力降低以及订单流失。
如此一来,基于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相关财政压力和市场压力逐渐浮出水面。
“国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降低了中国纺织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对中国纺织企业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位纺织行业人士认为,中国实行棉花收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保障市场供应,但当收储政策进行到第3个年头的时候已经是举步维艰。
“由于国内棉花价格大幅高于进口成本,市场主体不愿入市收购,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上下游价格关系扭曲,市场活力减弱,对整个产业链带来不利影响。”李国祥表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但近两年来,一方面,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大幅走低;另一方面,国内棉花价格在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高位运行,国内价格由以往低于国际市场转为高于进口成本。临时收储政策因此难以继续实施。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