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创业板 > IPO注册制到了临界时吗?

IPO注册制到了临界时吗?

被大家诟病已久的IPO发审制仿佛已经寿终正寝,与之对应的是,IPO注册制则仿佛即将应运而生。中国股市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期。

  11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降低小微和创新型企业上市门槛。被大家诟病已久的IPO发审制仿佛已经寿终正寝,与之对应的是,IPO注册制则仿佛即将应运而生。中国股市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期。

  可是,争议却由此而起。

  发审制与市场规律不相容

  IPO发审制被大家诟病的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在上市的通道上形成人为的“堰塞湖”,二是容易形成权力腐败,三是为造假的企业开辟方便之门。

  对准备上市的企业而言,看到数百家企业排出的漫长队伍,自然会萌生退意。上市对很多企业来说,除了增加知名度、招揽人才外,满足融资需求自然是被放在首位的。在漫长的等待中,企业不得不按照证监会的要求,不断地修改一系列上市文书,等到上市批文拿到手,原来的融资需求则早已时过境迁了。这样看,那些处于发展期和创业期的企业,自然是难以指望股市的恩泽了。无论是创业板还是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更多地表现出经营上中规中矩、盈利路线清晰。不过,企业在技术和理念上缺乏创意,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我们的股市,很难想象会出现Facebook这类股市奇迹,股市活力更无从谈起。

  那些身处IPO关口的企业,实际上也只需要关注那些发审委委员的脸色,只要报表做得好看,达到那几项入门的条件,再加上足够的耐心和一些必要的游说,上市则指日可待了。现在看来,无论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要求,还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企业所处行业的考虑,诸如此类的入市条件对保障上市企业的优质性至关重要,这都体现出发审部门的良苦用心。只是在实践中,发审委员会难以代替市场的决断,难以避免企业和券商合谋的欺骗,特别是,当股市进入低谷时,打开或者关闭IPO之门,则成为发审部门相当纠结的问题。打开IPO之门,疲软的股市则必然雪上加霜;关闭IPO之门,股市则成为一潭死水。2013年这一年,发审部门顶着巨大压力关闭IPO之门,但股市除了让期望上市的企业更加伤心外,股市并未提振,也并未因发审部门用心良苦,而表达对其一丝的谢意。

  IPO发审制成为众矢之的,是迷信行政审批和事前监督的工作思维的产物,显然,这样的制度与市场规律是很难融合的。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看,发审制走向终结,实属必然。

  发审制不是股市一切乱象的渊薮

  中国股市存在的乱象源于无法根除信息造假问题,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缺乏履行信托责任的意识。

  显然,信息造假问题不能完全由发审制负责。即使发审制严格把关,在这个环节确实保障拟上市企业真实可信,但企业进入股市后,如果缺乏其在市场上的监管,股市的乱象依然难以根除。正如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所言,“只强调注册制的市场化,无法改变中国股市不公平的本质,不会让造假自动消失,而会变更造假的动机;注册制发行只会导致在发行阶段竞争加剧,推高公司发行价,以获得最厚的利润”。如果缺乏对上市企业的全方位监管,IPO注册制只能带来更大的股市灾难。

  当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盟,为套取广大股民的信任和期望,我们只能看到大家找来更加多的虚假信息,为首发融资披上花团锦簇的虚假外衣。我们知道,资本市场是为未来买单的平台,不具有扶危济困的性质和职能,人类发明它,用以解决当前和预期的不确定问题。因此,它服务的对象只能是那些未来盈利强的公司和好的创意,而非陷入资金困境解困,或者为传统企业扩张规模助一臂之力。在资本市场寻找拥有未来的企业时,信息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我国股市长期低迷,当然有来自大的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但仅就股市本身而言,股市长期透支了股民的信任,则是它一蹶不振的根源。导致股民对其难以信任的根源,却并不完全是发审制,关键在于我国股市长期以来对造假和违规者的姑息养奸。

  退出机制的建立

  是IPO注册制推行的标志

  叶檀认为,股市建立退出机制是IPO注册制得以推行的保障。这一说法的根源在于要在股市推行严刑峻法。那些敢于造假的企业及其中介机构必须得到最严厉的惩罚。

  现在看来,即使在发审制下,如果能够大张旗鼓地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和退出机制,中国的股市也许比现在要好很多。最起码,那些仅抱着圈钱投机目的企业会对股市“退避三舍”。说到底,股市建立和发展的根基在于法治环境,缺少法治环境,即使改变IPO制度,对股市的长期发展也是无济于事的。

  当前使股市法治环境迟迟难以得到有效改善的原因很多,但正如财经评论员苏培科所言,证监会在股市上扮演“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应是很重要的原因。从发审制改成注册制,使证监会的发审部门从入市的源头起就割裂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寄希望于证监会日后面对在市场上变坏的“孩子们”时,能拿出狠劲,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

  这样看,今天我们改革IPO发审制,推出IPO注册制,是真正保障股市“清明”和健康的第一步。只是这一步之后,我们还有很多步要走下去。显然,推行IPO注册制,需要司法追溯、赔偿机制、集体诉讼制度等制度配合,促使退出机制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必要的严厉法律和一丝不苟的执法部门也是保障“注册制时代”来临后,股市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些配套的制度,即使IPO注册制推出,效果也难以发挥,甚至背上更大的恶名。而最值得担心的是,一旦缺乏配套制度保障,从而导致IPO注册制声名狼藉之后,IPO制度很可能会被以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重新拉回发审制。而这样的改革实践,我们已经经历太多了。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