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校园里,谢海平始终是个穿着特立独行的人,他和同学们去卖面料的文艺路淘布料,回来就做,做了就穿,用两米的布做很宽大的小脚裤,穿花样图案的绵绸衬衫,天天感觉都不一样,时髦了整个青春。
深圳初秋,谢海平身穿一袭藏青色长袍,从走廊尽头大步走来时,裙摆夸张地左右扬起。到近处一看,黑色T恤上绣着一条金色的龙,龙头还有一抹红,顿觉惊艳。腿上一条红裤,脚上一双紫鞋,他穿这样一身走在街头,路人回头看他,他不瞅,不理,穿衣服给自己看,图高兴。
顶着个性十足的标签,谢海平带着他设计的服装,一路从陕北走到深圳,再从深圳走到伦敦、纽约时装周。有媒体评价,谢海平是中国的“三宅一生”,提到这些赞誉他腼腆笑笑,转而继续摆弄塑料模特身上的服装。背过身去,一个大大的“T”形发型赫然印在他后脑勺,仿佛在宣告:T台是我的一切。
初一课堂上,谢海平属于不怎么调皮的男生,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却在偷偷织围巾。有一次,正织得来劲,同桌也要抢过去试几下,他不让,同桌一喊,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当即把谢海平拎出教室,罚站了一上午。提起这事,谢海平自己哈哈大笑,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他都觉得挺好玩儿的。
谢海平觉得自己在“织围巾”这件事上属于无师自通型,看着同班女生织,无非就是正反针,弄弄也就会了,很简单。如果再要寻觅点渊源,大概与母亲灵巧的缝纫活儿有关联。他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的被子、枕头边上,都被母亲绣上了图案。母亲很早就去世了,那些图案在记忆里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所以罚站也就是罚罚而已,谢海平空下来该织还继续织,大毛衣、大围巾,玩得不亦乐乎。等到技术再“纯熟”一些,他已经开始改衣服了,太肥的衣服裤子,他自己操刀改得窄窄的,还挺像模像样。现在看来,他的模模糊糊的服装设计意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他看到金鱼,尾巴摆来摆去,觉得真美,就拿起笔来画;过年了,家家户户往窗子上贴窗花,他拿起剪刀也学着剪,剪得漂漂亮亮,边剪他边想,以后干脆学设计好了⋯⋯和其他男孩不同,谢海平从小喜欢的东西都和艺术沾点边。
可父亲觉得儿子喜欢的东西“没什么用”,他觉得儿子将来应该像自己一样在银行工作。谢海平曾经喜欢唱戏,有人招学徒,他想去报名,父亲严厉制止了,谢海平哭了一夜,最终还是屈服了。
后来,谢海平想学服装设计而父亲依然不同意,这第二次“对抗”,谢海平坚持了己见。1993年,他考入大学学服装设计,而那个年代,身边还没有学服装设计的人。
上大学的第一节课,穿着精致的老师徐凤珍就让谢海平内心深深触动。50多岁的老太太,打扮得精精神神,在当年大西北一片灰突突的衣着风格中,显得格外醒目。谢海平心想:这才叫设计,就是不一样,做设计就要与众不同。
大学在西安,陕西教育学院,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系统学习服装设计,谢海平觉得像自己画过的鱼儿一样自由自在。他的专业课很出众,无论是裁剪还是工艺,他自己会去找最难的来做。老师动不动拿他的作品当范例,有一回,老师开新品发布会,把他设计的服装一并放入杂志,是他用向日葵元素设计的长裙,他暗暗开心。
而更深的一次触动是第一次出远门,去杭州参加比赛。他先画了张图寄去,没想到真的入围了,想都没想,他立即奔去杭州继续参加比赛。因为舅舅在部队,谢海平灵感一来,去找舅舅要了一些子弹壳,再和牛仔服结合在一起,亮亮的,潮潮的,那次他捧了一个优秀奖回来。但奖项还是次要的,他在那次比赛才发现:外面的世界这么大。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只要有比赛,都尽可能参加,这样才能看到更好的设计。他做到了,1993~1995年期间,谢海平的身影出现在不同的比赛中,而每一次比赛,对他来说也是一次转折。
走在校园里,谢海平始终是个穿着特立独行的人,他和同学们去卖面料的文艺路淘布料,回来就做,做了就穿,用两米的布做很宽大的小脚裤,穿花样图案的绵绸衬衫,天天感觉都不一样,时髦了整个青春。
毕业后,谢海平曾在西安一待7年。他先在一家中式旗袍公司做设计,后来又跑到西安徐小平设计工作室。
去徐小平工作室应聘的时候,谢海平没用毕业证,他去与人家聊想法,再掏出自己的作品,就这样进入这个团队。在后来的很多年、换的很多地方里,谢海平依旧如此,不掏毕业证,直接看作品,屡屡奏效。
1999年夏天,他来到深圳。深圳太美了,和西北完全不一样,谢海平看得心里美滋滋的。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留在这个城市做事情。换了两三家深圳的公司、给别人画手稿、与江苏的服装企业不定期合作,谢海平在这座城市里摸爬滚打。
一年冬天,他给一家公司设计冬季棉衣,花了不少工夫设计。为了拍好画册,他还拉上模特和摄影,专门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大片的胡杨林前拍。独特的美感,再加上对时尚的把握,棉衣热卖,深圳圈子里的人一下知道了这号人物。
一直奔波到2005年,谢海平想拥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他成立了谢海平工作室,开始走向独立设计师路线。如今,他从深圳服交会走向香港时装周、韩国时装周,到后来参加了三次伦敦时装周、两次纽约时装周,声名鹊起。
现在,有时候谢海平回老家,家乡的人不太清楚时尚圈的事,有的还说,哦,做裁缝的啊。谢海平也不解释,就开心笑一笑。
谢海平差一点就成了他自己口中的“全世界最疯狂的人”。
那一年,3D打印技术刚诞生,谢海平曾想,带着3D打印出的服装走向国际四大时装周,这是多好的创意。可因为没钱,他屡试不成后放弃了这个计划。又过了一年,有国外同行的3D打印服装亮相时装周,引起关注,这个想法比谢海平晚了整一年。这件事触动了谢海平,他说,要让设计师富起来,才能做想做的事。
有了这个起因,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第二次去伦敦时装周走秀时,有记者问他:谢老师,你什么时候把自己的品牌带到欧洲来。那一瞬间,谢海平一下子醒悟了一般。
在此之前,虽然他已经成立了谢海平工作室,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在为不同的服装公司做设计,高峰期做到三四十家,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谢海平品牌。记者这一问,他认真想了想,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果断把跟所有公司的合作一次性切断了。
此后,谢海平开始尊重自己的设计风格,服装设计好,有品牌看中了,会下单,贴上自己的牌子。这个时候,虽然仍然不是“谢海平”这个招牌,但是毕竟不用服从于其他品牌的风格,谢海平在逐渐找回自己。
这两年,有企业推出了D2C设计师集成平台,类似于“买断”了设计师们的作品,在这个网站上,每个设计师有自己的主页,谢海平品牌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销售量也屡次排名第一。但毕竟有迎合市场需要的成分,谢海平觉得不过瘾,没有做到内心真正想做的。
在这期间,谢海平没有停止往前走。自2008年他第一次参加了深圳服交会后,谢海平开始从国内时装周走向国际时装周。先是他的“东方红”主题亮相伦敦时装周引起关注,接下来,他用不同手法演绎的“中国龙”系列,把他的设计一点点推向新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谢海平大开眼界,也知道了与世界的差距。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