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民有一种心理,认为市场下跌就是新股发行造成的,实际根本不是这样,回首A股的历史,你会发现市场的涨跌与新股发行速度并没直接的联系。但我们过去总是迁就这种心理,所以总是停发,一停发造成的损失比有节奏的发行损失更大,因为一停发就要重新解冻,会滋生出新的问题。如果说发新股市场就会下跌,那市场规模就永远不能扩大,那对运作壳公司、再融资的既得利益者反而更有利。
一级市场必须要扩大规模,要做到去杠杆、通过股权去融资,不发新股是不行的。一、二级市场互为表和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立的关系,新股发行的融资功能通畅了,会进一步促进市场生态运转,比如中小创的IPO对于PE、风投、天使投资都是良好的退出,而这些融资渠道获利有助于更多中小企业的孵化。

现在还不能算注册制,还是核准制,只能说市场发行的因素增多了,是注册制的准备过程。我理解的注册制是独立于证监会来进行审核,够条件就由交易所来决定是否上市。但不要把注册制神秘化,更不要把注册制和核准制对立。注册制不等于不审查,美国的注册制也还是要审查的,要看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标准,只有符合条件才能上市,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进行处罚。
注册制改革没有喊口号,更没有拿出什么推进时间表,但却是扎扎实实、悄无声息地在和注册制对接,既然大家害怕注册制三个字,那就不提,悄悄的干就行了。所谓注册制很简单,IPO节奏市场化、定价市场化、最终IPO审核权再下放到交易所,就真正到位了。刘士余主席也说了,交易所要承担部分的审核功能和监管功能,这是一种新的提法,我认为这是为注册制对接做准备,也是对投资者的心理建设,逐步到位不至于让投资者产生太多的负面情绪。
注册也好、核准也好,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一些证券市场的制度可能在别国很好,但如果和我国的市场参与者素质、能力、水平不匹配,也不见得能发挥好的作用。比如说美国的上市制度是注册制,但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证券业从业律师,无法发起那么多的上市问题的诉讼,这点做不到我们就没法照搬美国的注册制。所以我认为是不是实质的注册制只是个名称问题,重要的是制度能否有利于效率的提升。
虽然证监会通过财务核查清除了一批害群之马,但并没建立起防范财务造假的长效机制。其次是小非投资者无风险获利,很多创投机构、券商直投,总能精准地选择公司上市前突击入股,然后以小非的身份持股一年后解禁出逃,赚个盆满钵满,却不用承担一丝一毫的风险,这不是投资,这是寻租。最后是新股定价问题,虽然有询价机制,但是询价的最终价格却是“综合各方报价确定”。各方报价是怎样的?综合的公式是什么?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这样综合制定出来的价格,明明市场上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同类股票,机构却要给出更高的询价,毫无公信力可言。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
现在IPO还有一个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单账户的老百姓中签率太低,和中彩票一样。新股都让很多的大户、很多的网下配售申购走了。目前的市场,赚钱都是在一级市场,谁能在一级市场拿到股票,谁就是无风险收益,这种现象很不合理,所以我建议每天发行100只股票,并且要减少网下配售,给普通股民以机会,只有批量发行才可以解决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矛盾。

其次,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价格要平衡,两个市场的价格要一致,而现在二级市场比一级市场价格多出好几个涨停板,老百姓买进来就是高价,能不亏损么?如果能做到一级市场发行10块钱,二级市场一开盘是9块钱,出现破发,这样就不会有人去抢一级市场了。而现在一级市场股票是稀缺资源,很多人都在喊停发新股,结果新股一出来马上被抢光,都在疯抢一级市场,这是不正常的。我甚至建议过新股发行实行均股制,发行股数除以申购账户,每个账户能得多少股算多少股,这时候资金雄厚的大户因为买股数太少就会失去申购兴趣,这在港股都曾经施行过。
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不仅造成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困难,而且让上市公司的一切事务都由大股东说了算,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难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让股市成了大股东的提款机,企业上市会给股市带来不少于首发流通股规模三倍以上的限售股,而在新股高速发行的情况下,这就导致限售股数量急增。在一年后或三年后大股东把这些限售股解禁套现,马上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两个问题的根源都是新股发行的价格限制,价格不放开,这些弊端得不到解决。
还有太多的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这些通过财务造假上市的公司,IPO后真实的亏损会变本加厉地附加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真正的原始股东却通过资本运作、大幅减持等方式获得大量财富。比如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通过不良资产溢价转出、调节股权投资比例、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以及利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都是这些企业常用的财务手段。
由于现在IPO的发行增速,那些勉强达标的公司也来碰运气,这类公司的增多就造成了新股的质量下降。看到现在新股发行速度加快,新股“堰塞湖”疏导有望,很多企业申请IPO加入排队序列,虽然财务数据可能达不到通过申请的程度,但是它们相信随着未来排队进程的推进,其财务数据可以越来越好,这样到真能招股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最亮丽的报表,这是一种节约成本的做法,但这样上市后的公司质量却比较差。
我国现行的退市制度从制度设计的理念看是比较先进的,甚至可说是无懈可击,从强制退市到主动退出,从单一财务指标到多元化财务指标,在技术上退市制度没有问题。但为什么执行起来就那么难呢?因为IPO的批文拿到太难了,让一个企业花费3~5年去拿到一个上市的资格,这个企业可能就只剩半条命了。

所以一些企业选择弯道超车,直接到市场上买壳,就是这些企业不让垃圾股退市,越垃圾越抢,哪怕是很肮脏的壳,它也愿意花巨资反向收购,资产注入后再整体上市,这种做法是制度造成的资源浪费,也直接导致了上市难、退市更难的现象。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推行注册制,让上市易退市更易,一进一出是市场的一奶同胞两兄弟,要解决一个就必须同时解决另一个。
我们的法律法规都已经很完善了,关键是执行。应该说退市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很多股民就不答应,因为这会造成他们很大的经济损失。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把好上市关,然后是把好业绩关,实在不行黄牌警告,再不行就退市,绝不能再搞借壳、重组、变脸这些借尸还魂的方法,该退市的必须退,这是执行问题,不是法律法规的问题,可以说执行起来确实很难,但还是必须要坚决执行。
更多相关的资讯敬请关注世界服装鞋帽网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