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中销售预算常见的问题包括:预算数字凭感觉,缺乏扎实的业务分析;销售预算与营销、研发、生产、人事、财务等各职能预算没有很好地互动;预算执行中过于侧重结果指标的考核而忽视过程指标的考核等。
为发挥预算的管控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如果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反之,如果考核没有预算做基础,考核也是无的之矢,既无说服力也无效果。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可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就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不可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预算作为一项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的重要管理工具,能有效帮助企业管理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预算作为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在经济下行时期其重要性将越发突显。
企业在做好战略定位和目标分析后,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应采取的程序和方法。财务预算编制程序在各个企业尽管大同小异,但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在程序上按照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编制。
企业的财务预算应根据企业长期战略、发展规划,考虑未来政策、法规、经济、自然因素,由下至上搜集汇总编制企业财务总预算,经企业预算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作为企业的正式预算方案。
传统的预算管理以年度利润为目标,没有把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联系在一起,形成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长期行为的弊端,使短期的预算目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对预算差异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确定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差异形成的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着重分析可控因素对差异造成的影响,分清责任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预算单位,督促有关单位制定解决办法。
预算调整同预算的制定一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重要、严肃的环节。接下来,一起来看一看详细的资讯吧。
中国企业开始注重预算的控制效果,但对预算的激励作用尚不够重视。对于预算调整,企业认为对职工积极性并没有明显影响,这正是预算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的一种表现。
企业财务预算应当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 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并主要以财务预算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
财务部门作为最后的把关控制点,对一般业务,在进行服务处理时,首先看是否有预算,如果没有预算,则拒绝该项目入账。特殊情况下可以超支,但要补办调整手续。